近视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影评丨浅析情书
TUhjnbcbe - 2023/6/19 20:56:00
广州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30317/13384311.html

1

本片简介

日本神户某个飘雪的冬日,渡边博子(中山美穗)在前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悲痛到不能自已。正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依循着寄发了一封本以为是发往天国的情书。


  不想不久渡边博子竟然收到署名为“藤井树(中山美穗)”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她知晓此藤井树是一个同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且还是男友藤井树(柏原崇)少年时代的同班同学。为了多了解一些昔日恋人在中学时代的情况,渡边博子开始与女性藤井树书信往来。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渐渐发现少年时代与她同名同姓的那个藤井树曾对自己藏了一腔柔情。

在人际关系极度矛盾的今天,我们无法在有效地掌握和理解两性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很快地爱上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对这个人爱得死去活来、痛彻心扉,却又可以在之后自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将这个人彻底忘掉。在整个所谓“追求”的过程中,惶恐和不安占据着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始终都是站在利益的层面上去衡量一段爱情,而彻底抛弃了去思考爱情究竟因何而生的动机和想法。这使得我们有理由去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情,真实存在的情。我想这一点,可以从岩井俊二导演的《情书》中找到些许的答案。

2

生死有命

《情书》本身是悲戚的,因为其本身是建立在一个由已逝之人而展开的故事之上,死亡这一事实由头到尾贯穿着整部电影,因此其中即使有过几段让人欣喜的情节,包括渡边博子和秋叶在去到小樽后终于找到了藤井树(女),藤井树(女)在后面回学校拍照片时遇到许久未见的老师等等,但由于这是藤井树(男)之死而引发的后续的两人的一系列隔空互动,因此在当整部电影结束后,更多的则是斯人已逝的遗憾和虚无。

日本人的生死观认为,死亡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人们面对死亡应当呈现坦然的态度,无需因为死亡而过多地悲伤和难过,这和佛教传入日本后宣传“生死一如”不无关系。同时由于日本多发地震、海啸,自然灾害频仍,生命无常,促使日本人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加深对生命的思考。日本人对于“物哀”和“无常美”十分追求,试图通过死亡的方式来找寻生命瞬间的光芒和永恒,这从在二战时期盛行的“武士道”精神,愿意效忠天皇而不惜结束生命可以窥见一斑。

影片中的开头便是藤井树(男)逝去两周年的祭奠会,但是即使是藤井树(男)的父母,在事中事后也没有表现出一点悲伤,在祭奠礼那天反而宴请友人,感谢大家在藤井树(男)生前对他的照顾。藤井树(女)在其父逝世后曾跑到山上,对着一只被冰冻的蜻蜓缅怀自己的父亲。可以看到的是,不论是渡边博子,还是藤井树(女),每一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生命的不同时段都面临过至亲死亡的揪心和难过,在影片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就是藤井树(女)的妈妈在看房子的途中说的一句话:“人若是死了,就很容易被人忘记”,藤井树(女)的父亲作为阿部先生老婆的大哥,在逝去十年后已经开始被亲属渐渐地忘却,对于逝去的人而言,这是真正死亡的开始,对于仍在世的人而言,逝去的人只剩下被拿来偶尔提及的价值。

这种对于死亡的无常观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在面临“奥姆真理教*气杀人事件”、经济衰落时人们在精神上的惶恐,对现状和未来的不安使得人们在原有生死观基础上对于死亡一事更加淡化,与死者之间的情感逐渐疏离。虽然在影片最后我们终于得知渡边博子接受了藤井树(男)的逝去,藤井树(女)也知道藤井树(男)在国中时期对她曾有爱慕之情,但斯人已逝,无论是对于渡边博子,还是对于藤井树(女),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只剩下当初和藤井树(男)的美好瞬间,再往后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的是,正是这些美好的瞬间,构成了我们的存在。

3

女性美

影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女性视角展开去讲述故事,从主要故事情节来看,《情书》主要是以渡边博子和藤井树(女)的书信互动和藤井树(女)的回忆来讲述故事情节,推动整部电影的情节发展;在家庭关系中,不论是藤井树(男),还是藤井树(女),我们都是以母亲这一女性家庭角色来了解和探知主要人物的形象。而在这部电影中,男性角色(除藤井树外,因为自始至终这个角色都是根基于他人的记忆,并不真实存在)在这部电影中更多起到的是一个陪衬作用。至于为什么出于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日本男权中心主义的衰落,女性的独立程度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统的大男子家庭结构有瓦解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岩井俊二个人对于女性之美的推崇,在他看来,东亚女性儒雅,谦逊,其本身独有的美学气质就足以吸引观众,而在《情书》这部电影里,渡边博子对已逝爱情的追忆,藤井树(女)在国中时对藤井树(男)的暗恋都能够表现出来。

在《情书》中,正是在秋叶先生的推波助澜之下,渡边博子得以重新和藤井树(女)进行书信交流,并到小樽去寻找真相,并在影片的最后接纳了藤井树(男)的死亡,对于渡边博子生死观的塑造和未来生活的承载,松叶先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藤井树(女)的爷爷平日里寡言少语,与家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对话,在面对妈妈搬家的提议时,尽管他坚持反对意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后面孙女感冒恶化发高烧,不顾外面愈下愈大的风雪和儿媳的反对,哪怕赔上自己的生命也要让藤井树(女)医院,而如果没有爷爷的帮助,藤井树(女)可能就会和她的父亲一样死于感冒。《情书》中的男性角色虽然并没有处在故事中的中心地位,但他们仍是故事情节的重要推手。

3

藤井树

整部影片中,藤井树(男)作为一个并不存在实体的人物,只停滞在他人的记忆中,贯穿着整部电影。而由时间线来看,藤井树(男)先是因为同名的缘故知道了同班的藤井树(女),在这之后,观众对于藤井树(男)都是基于藤井树(女)的回忆来逐渐认识的,而从藤井树(男)转学后到其登山失事死亡、藤井树(男)国中前的人生经历是电影中没有展现的,从电影中呈现出的对于藤井树(男)零散、破碎的片段,使得我们无法对这一人物形象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因此不妨从藤井树(男)这个角度出发去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

这些关系中最值得深究和探讨的就是他和藤井树(女)之间的感情。可以肯定的是,藤井树(男)和藤井树(女)之间是互相暗恋的,只不过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暗恋自己。两人之间的第一次互动是在班上点名时因为同名闹出的乌龙,而后在轮班值日,被同学恶作剧选举成图书管理员等等进一步增加了两人交流的机会。从藤井树(女)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藤井树(男)是一个言语木讷、但是却细致,充满心思的男生。在班级选举中,因为自己的心思被他人曲解,为了维护自尊和在女生面前逞强,不惜面子与男同学干架;后来担任图书管理员后,在借书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实际上就是女藤井树),并在借书卡的背面画了藤井树(女)的肖像;因为拿错了对方的考卷,在放学拿到自己的考卷后,借天黑光线暗拿对方的考卷对答案,只为了和藤井树(女)待多一点时间;以及后来在骑车上学路上拿头套套住正在骑车的藤井树(女)的头,在转学前亲自去见藤井树(女)最后一面等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藤井树(男)为了博得对方的好感而不惜创造一些“机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笨拙而不被人理解,但不管是对考卷还是套头套,都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表达爱慕的一种表现;而且从当时的生理条件和情境状况来看,两位藤井树正处在情窦初开的时期,对爱情有了初步的想法,但限于学校环境(周围人因同名而进行嘲讽)的压力和对自身的不自信,尽管藤井树(男)对藤井树(女)有所爱慕,藤井树(女)对藤井树(男)充满好感,但他们到最后并没有走到一起。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值得引起思考:渡边博子向藤井树(男)的妈妈询问国中毕业照上的藤井树(女)是否和自己很像,以至于后来渡边博子认为如果藤井树(男)选择自己是因为藤井树(男)的初恋情人正是藤井树(女),那么自己“不能原谅他”。我们可以得知的是藤井树(男)对于藤井树(女)并不能忘怀,以至于他将自己对于藤井树(女)的爱嫁接到了样貌极其相似的渡边博子身上,通过让自己爱上渡边博子来弥补自己过去没能和藤井树(女)在一起的遗憾。

那么,对于藤井树(男)来说,他是足够幸运的,他能够在不同的时空喜欢上藤井树(女),但从藤井树的整个人生来看,这个人却是十分可惜的,因为他并不是真的爱渡边博子,渡边博子只不过是藤井树(男)在情感无处安放后寄托的载体。电影中没有任何一点关于藤井树(男)和渡边博子之间的恋爱经历,而从电影中我们并不难得出结论:渡边博子被藤井树(男)以他爱藤井树(女)的方式和情感喜欢着,爱着。藤井树(男)的爱慕在渡边博子身上得到了延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影评丨浅析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