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几万人,医院死亡的,医院死亡的有多少。”
今天(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终于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了关于开放以来的“在院新冠相关死亡病例”,例通报数据发生在“年12月8日至年1月12日”期间,“其中新冠病*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感染死亡病例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
毫无疑问,对比12月7日“新十条”发布以来,伴随着防疫策略转向后的每日疫情动态统计的30例左右死亡病例,这个数字着实震惊了不少人,毕竟,就像网友在评论中所言,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医院的死亡病例,他们也不会纳入统计范畴。
此前,伴随着开放后身边肉眼可见的感染病例增多,以及各地医疗机构一床难求,殡仪馆排队的状况,已经让很多人对每日通报数据产生了不信任感,实话实说,每日几千例的感染数据和个位数的死亡病例通报,即便没有了全员核酸检测筛查产生的大数据,也严重不能体现实际染疫状况。
此番死亡病例数据的来源,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司司长焦雅辉说法,是自年12月31日起,要求医疗机构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而这也是出于“科学分析研判疫情的影响”需要,在“集中精力实施患者救治”的同时,“科学实事求是做好死亡病例资料的整理、收集、分析和上报”。
不得不说,前期数据特别是染疫人数和死亡数据的缺失,已经让外界产生了一些不信任感,能够在发布会上公开发布这一数据,算是及时回应了外界关切,也让普通大众了解到了开放至今的疫情真实状况,在“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背景下,真实数据是大家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手参照,非常重要,如若不然,人们连疫情状况都不了解,根本做不到对自己健康负责。
数据之外,“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的统计分析虽然不够详尽,但还是如同外界猜测的一致,众多老人成为第一波染疫高峰的代价,多名65岁以上感染者没有熬过这个冬天。
在一个平均预期寿命78.2岁的国家,死亡病例80.3岁看上去超出了平均年龄,但绝不意味着这些老人的去世就能减轻对社会的冲击,他们中的很多人本不该在这个冬天与世界告别,也不该成为染疫海啸的代价,毕竟,新冠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早已问世,假如准备充分的话,这个数字可以大幅降低。
就像网友在评价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文章时用到了“冷血”二字,对他所称的“老人的死亡也非常令人悲伤,但是客观说,老人死亡情感之外的社会性冲击与青壮年人尤其是儿童死亡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如果年轻人死亡增多,除了悲伤,还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无法认同,老胡本人虽然已经是62岁的老同志,但这番话说得着实非常不近人情,任何时候,身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新冠高危群体的老人都应该受到最高级的保护,而不是牺牲品,更不是他们的牺牲就会对社会冲击力会小很多。
恰恰相反,例纳入“全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的死亡患者,是我们整体防疫体系无法忽视的一部分,这其中,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防疫并非完美,甚至存在着一些教训深刻的缺陷,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相信,只要补齐短板,在至今还看不到疫情终结那一刻之际,悲剧至少不会继续。
单纯看例的死亡病例,我们并不能完整感知疫情状况,也无法预计未来潜存的下一波高峰。在死亡病例数据之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根据大数据模型估算,去年12月20日多地疫情已达高峰后,截至今年1月11日,全国感染率累计约64%,累计约9亿人感染。
而且,这份报告揭示的数据,感染达到高峰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新10条”推出后约13天多地疫情就已达峰,到12月底各地感染均已过峰。
相较于9亿人的感染规模,可能不到6万例的死亡数据占比不高,但这是在前期已经付出了3年严格封控防疫,疫苗和有效药物上市之后出现的大规模集中死亡,无论这个数字能够多大程度上反映这一波染疫的惨痛悲剧现实,都是更难以让人接受的。
当然,纵使现在重症比例很低,但谁都清楚,在指数级感染面前,庞大的染疫总数必然会产生庞大的死亡数据,能够公布死亡数据是直面悲剧的一种坦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是反思防疫成效的开始,能够走出这不愿面对的第一步还是值得肯定。
不止我们,与我们同宗同源的台湾地区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今年1月12日,本土轻症、无症状个案累计万例、占99.55%,中症累计2万例、占0.26%,重症累计1万例、占0.19%,其中死亡累计1万人。”
不难发现,重症患者占比虽小,但死亡率极高,粗略计算已经超过了85.2%。就算我们的防疫更优秀,不能完全套用这个重症比例和死亡率去估算前一波疫情海啸,假使只有这个数据的十分之一,巨大基数面前也是天文数字。
好消息是,焦亚辉同时提及,国内医疗机构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的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或许,在新*株没有大规模传播的前提下,春节返乡带来潜在染疫潮影响远比外界预估的小很多,不会对医疗结构形成新一波冲击。当然,在全球新冠大流行尚未远去的今天,我们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新冠小分子药物的储备与临床应用,可能给了拯救生命新的选择,不会再次出现冲击我们感知的死亡数据。
其实,在1月1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病所研究员陈操提醒广大公众,“既不要轻视也不要恐慌,在现阶段仍要做好个人防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给员工以足够的休息时间和治疗时间,不要让员工带病到岗。”这一提醒说明,我们对于新冠病*的认知在出现了一些误区之后,已经开始纠偏。
36天累计人,没有熬过这个冬天,没有等来春暖花开,无论如何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悲剧,沉痛教训怎么反思都毫无不为过。
毕竟,疫情远未到了说“剧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