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学是诞生于秦汉时期,在东汉达到全盛,又在两晋南北朝开始走向衰落的一种学说,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迷信,由儒家思想里衔生的一种神学。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谶纬”?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而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因为先秦天命神权、天人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
汉武帝推崇“独尊儒术”,支持董仲舒搞了一个“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此儒家占统治地位,儒家迷信也就跟着占统治地位,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就是讲反对皇帝就是反对天,反抗朝廷就是逆天而行;当然天地自然界产生一些现象也预示着皇帝以及大臣的过失。所以我们看《后汉书》,只要一有什么地震、暴雨、海啸等灾害,三公大臣就要更换。汉灵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你看那三公换的跟走马灯一样!可是换了半天却还是那几个人。
谶纬出现得很早,也是托生于原始崇拜,而且多多少少跟神话有关,又与科学擦了一点边儿。因为它跟河图、洛书关系密切,所谓“龙马衔甲,赤文绿字,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可是谶纬的真正兴盛还是和大部分儒家迷信一样在汉武帝以后,当时许多的“方士化”的儒生经常按自己的意图去附会经典,这些附会的方法无外乎介入五行术数、在字的引申义上另辟蹊径或者干脆靠谐音乱加联系,目的是要把经书搞得玄之又玄,仿佛可以预言千百载之后。
谶纬之所以流行,其实更多是为*治服务,为了体现“君权神授”,实际上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对于君王来说,是很矛盾的,他们为了宣扬自己的得位是正统,是天意,搞出各种谶纬来证明自己是“君权神授”,是老天爷要我当皇帝的,你们不服就是反对老天下,但在私下,却又是“君授神权”,皇帝是可以“封神”的,平时可以大吹神权,但要是神权想要骑在君权的头上,对不起,观世音到了中国还要为了避讳大野二改名观音呢。但也有少数的皇帝,相当的迷信,迷信到做什么事,都要以谶纬为依据,谁呢?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儒家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前面说了,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
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王莽时代流行的谶纬之书有四十二部,可到了刘秀时代不但不予取缔反而增加到了八十一篇。其中《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说是*帝到周文王时期的作品;还有各类的杂谶三十篇,说是九圣所作。还有就是部分流传至今的《七经纬》三十六篇,都说是孔子所作。其实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者八十一部书绝非古代“圣人”所作,只需看看那些书名,什么《宝号命》、《皇参持》、《帝览嘻》、《帝视萌》、《考河命》、《灵准听》,圣人作书岂会起这样俗气而带有蛊惑性的名字呢?可刘秀偏偏就信这一套。比如封禅,刘秀一开始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很大义的拒绝了封禅,但随后出现了谶纬,吓得刘秀立马情愿自打脸也要赶紧封禅。谶纬治国,也成了刘秀的一大黑点。
可以说刘秀从一个平头百姓到一代开国帝王,虽然外人看来光彩十足,但是其内心里却充斥着种种不自信,他总是要寻求天意为自己建立自信,来弥补这种心理上的“失重”。谶纬就像是刘秀用来麻醉心灵的鸦片,毕竟皇帝也只是人而已!但是所谓谶纬预言,其实大部分时间解释都是很牵强的,站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就是假的不能再假,因为一句谶语,可以衔生出很多解释,然后,总有一种能对的上,如果没有,那就强行创造一种。
比如汉末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谶语,就是那句“代汉者,当涂高”。刘秀听说后怎么解释的?他说将来在当涂县有一个姓高的,他会取代汉朝。听着有鼻子有眼儿的!可是“代汉者,当涂高”引起的麻烦太大了,袁术就说:“我字公路,路不就是‘途’吗?我最高!”然后他就死了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三国志文帝记》许芝这句话让曹丕心花怒放,但事实上大家想想,这解释牵强吗?合理吗?关键是这句话这样解释,大概还不是第一次,在几十年前,就有人用过了
“至于灵帝中平元年,而张角起,置三十六方,皆是*巾,故天下号曰‘*巾贼’,至今道服,由此而兴。初起于邺,会于真定,诳惑百姓曰‘苍天已死,*天立。岁名甲子年,天下大吉。’起于邺者,天下始业也,会于真定也。”《搜神记》邺就是魏郡首县,也是后来的曹魏的都城之一。*巾*在此起兵,依然是有“代汉者,当涂高”的影响。但是他没有成功,包括后来占领魏郡的袁绍也没有成功,只有曹操父子成功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种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代的意思是取代,汉武帝说这个话的意思窃取。当、充当。也可以解释为当时,当街。涂、通途,路途或者道路的意思。高,在这里指的是赵高那样的人。整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窃取汉朝的人,就像当年在路途(秦始皇巡游途中)中的赵高那样的人”赵高是宦官,曹操不是宦官,可是曹操的祖父是宦官。于是曹丕篡汉。
所以说,谶语这个东西,所谓的解释是很牵强的,但是你却不能置之不理,因为他有市场。袁术都快挂了,还死不改口抱着传国玉玺说“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而杜琼和谯周则拿着这句话在蜀汉大搞反动言论。甚至到了司马昭时期,还能继续玩当时司马昭被封为高都侯,或曰:“高都者,正应代汉之当涂高也。”虽然晋是代魏不是汉,但当时蜀汉还存在,所以,也被认为是“当涂高”的应验。晋代汉,占的也是“当涂高”里面的“高”字。不止晋朝,后面的石勒(后赵皇帝,灭汉赵)、萧道成(南朝齐高帝,灭刘宋)、郭威(后周太祖,灭后汉)。也是想方设法和这句话拉上关系。只要涉及到干掉了姓刘的势力,或者叫汉的势力,就一定要和这句话扯上关系,这样来吹牛逼说自己的受天命的
但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句谶语,会是怎么样呢?
“汉家天下在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春秋谶》
按照汉武帝的原话,九百二十岁,从汉朝建立开始算,则直接到唐玄宗时期了,因此这句话,实际上是被汉末三国乃至后来的诸侯强行扯关系来利用罢了。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注定不能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很快就从经学中被剥离了出去。而其对东汉*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
简单的说,谶纬学就是为了为神话刘姓皇权服务而诞生的神学,除了“代汉者涂高”,历史上还有“亡秦者胡”,“推背图”,“马前课”这些著名的谶语,三国志里也有一大堆神棍,而曹刘孙称帝前,也是搞各种谶纬瑞祥,这些东西在中国古代人的哲学思想里无处不在。按照最朴素的谶纬说法,历代开国皇帝大多是无父的,都是他们母亲梦见龙啊,白光啊,红气啊之类的所生。古代的谶纬神学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乐律、农学、医药以及原始社会状况等零散资料。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是一把双刃剑,对统治者有好处也有坏处。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曹睿时期开始禁止。其后的统治者也是屡屡禁止谶纬。到宋朝后彻底嗝屁,只剩民间还有流传。但随着明清儒家推崇汉儒,众多儒家学者开始辑轶纬书,谶纬之学重新崛起广大。乃至今天,“风水,凶吉,八字,流年”这些谶纬的继承发展,依然在我们身边
“图谶星纬之学,岂不或中,然要为误人,圣贤所不道也。眭孟睹公孙病己之文,劝汉昭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不知宣帝实应之,孟以此诛。孔熙先知宋文帝祸起骨肉,江州当出天子,故谋立江州刺史彭城王,而不知孝武实应之,熙先以此诛。当涂高之谶,汉光武以诘公孙述,袁术、王浚皆自以姓名或父字应之,以取灭亡,而其兆为曹操之魏。两角犊子之谶,周子谅以劾牛仙客,李德裕以议牛僧孺,而其兆为朱温。隋炀帝谓李氏当有天下,遂诛李金才之族,而唐高祖乃代隋。唐太宗知女武将窃国命,遂滥五娘子之诛,而阿武婆几易姓。武后谓代武者刘,刘无强姓,殆流人也,遂遣六道使悉杀之,而刘幽求佐临淄王平内难,韦、武二族皆殄灭。晋张华、郭璞,魏崔伯深,皆精于天文卜筮,言事如神,而不能免于身诛家族,况其下者乎!”《容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