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6日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3月11日刊发题为《年福岛海啸:他抱树数小时才死里逃生》的报道,报道讲述了一位日本“3·11”大地震幸存者黑泽健一的经历,全文摘编如下:
黑泽健一吃力地抱着一棵树,身边的水涨上来,彻底淹没了下面的道路。
年3月11日,在近六分钟的时间里,一次里氏9.1级的地震——日本遭受的最严重地震——袭击了东京东北部公里的地方,引发了涌入石卷的强烈海啸,而这座沿海城市是黑泽住了一辈子的地方。
抱树求生
在高达10米的海浪袭来前几分钟,当时40岁的黑泽抱着一棵松树向上爬了3米,腿缠在树枝上,为了活命苦苦支撑。他回忆说:“我感觉周围一片汪洋。水太冷了,冷得刺骨。”
水淹到黑泽的膝盖时,他看到汽车被水冲走,车里的人紧紧抓着方向盘。还有些人抓着的树被海浪冲倒,他们也就被卷走了。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黑泽忍受着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他想到妻子——他在树上拨通了她的手机,但线路15秒后就断了。
黑夜过去,天亮了,他听到远处有人像是在拼尽最后一丝力量呼救。他说,他不知道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黑泽在日本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中侥幸生还。
超过2万人在地震和随后的海啸中死亡或失踪。但是,这场灾难远不只是自然灾害。位于日本这一地区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本身也成为一场灾难。
在第一次地震发生的50分钟内,海啸的波浪涌过了用于保护核电站的高达10米的海堤。随着海水涌入,冷却装置失灵,三个反应堆内的燃料熔化,致命的放射性粒子喷射到周围区域,然后分散并衰变到不那么危险的水平。
年1月,黑泽健一在建设中的复兴祈念公园留影,身后是他当年参与书写的那块广告牌的复制品。(日本《河北新报》网站)
伤痛难消
宫城县第二大城市石卷是受十年前海啸影响最严重的社区之一。据国际海啸情报中心统计,海浪席卷了近5平方公里的土地。海啸仅在石卷就摧毁了超过5万栋住宅和建筑,使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及其大部分海港和基础设施化为乌有。该市有将近人丧生。
地震发生时,身为管道工的黑泽正在距离石卷12公里的邻镇干活。他打电话给躲在银行的妻子,让她在家里跟他碰头。几分钟后,他再次试图给妻子打电话,但线路已经不通了。黑泽跳到车里,飞快地开车回家去接她。当他接近自己的家时,发现远处有像是海啸防波堤的东西。他再靠近点看,意识到那些是海浪卷走的汽车在水上忽浮忽沉。
当他绝望地掉头时,瞥见一个人正试图徒步逃避涌来的海水。“我通过窗户把他拉进车里,我们加速逃离。但那时,我们的前方也发生了海啸。”很快,在海浪的夹击下,两人丢下汽车,奔跑着寻找躲避的地方。
就在黑泽慌慌张张爬树的时候,树枝断了,他摔落在路堤上。海浪袭来时,黑泽再次爬到了树上。他救出的那个人也是一样。
他说:“我差点以为自己要完蛋了。除非你经历过海啸,否则很难想象它的威力——那是一股毁灭性的力量,会彻底吞噬和摧毁沿途的一切。”
随着海啸进一步向内陆蔓延到相邻的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的堆芯正在熔化。
年3月11日,日本宣布进入核紧急状态,这是自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灾难。红十字会说,住在第一核电站附近的30多万人被迫临时疏散。另有5万人自愿离开核辐射区域。
在随后的数月和数年里,福岛周边的部分地区成了鬼城,只有东京电力公司官员、安全检查人员和寻求黑暗刺激的游客到访。预计这场灾难的清理工作要耗时数十年,耗资数十亿美元。
十年一梦
3月12日上午,黑泽从松树上爬下来。看起来像是有一枚炸弹摧毁了他的城市。在回家的途中,他蹚过废墟,躲开被冲上岸的船只残骸。塌了一半的建筑淹没在水中,他吃力地呼吸着充满烟味的空气。
黑泽的妻子还活着,被疏散到了地势较高的一所学校里。但在一夜之间,他们失去了朋友以及构成他们生活的实物标记。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黑泽夫妇住在租来的房子和朋友的办公室里。年8月,他们搬进临时灾后住房——一幢他们在三年多时间里称为“家”的预制装配式住宅。黑泽用上了他的管道技术,自告奋勇帮当地社区干各种杂活。他仍然住在石卷。
黑泽说:“我从有正常作息时间变成没有正常作息时间,这成了新常态。一年、两年过去了——不正常的现实恢复了正常。”五年来,他夜里总是梦见自己步行穿过家乡的废墟。“人们问我,事情过去十年了,我现在感觉如何。我还是觉得自己生活在那条拉长的时间线上,在尽最大的努力。”
多年来,黑泽努力重建自己的生活、业务和社区。如今,高度接近10米的沿海堤坝沿着海岸延伸大约56公里,以保护他的城市免遭海浪侵袭。市郊出现了新的公共住房,还有些公共住房仍在重建中。
黑泽说,人的情感创伤愈合与他们构建环境所需的时间一样长。但他说,沉湎于过去是没有意义的。如今,黑泽积极教给别人做好灾害准备并且不断前进。
他说:“我从这场灾难中学到的一点是,大家需要生活在一起。我认为希望就在我们身上。”
有时,他开车会经过那棵救了他性命的树。他甚至试着又爬了一次。
年4月10日,黑泽健一(居中)和朋友在宫城县石卷市废墟中的一块广告牌上写下日语“加油”字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