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给了我力量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高考推迟到七月,看着学子们冲刺高考的热火劲,也让我又想起20多年前七月我参加高考的那些事。
在应试教育阶段,关于高考利弊的讨论几乎就没停止过,一度还会成为焦点热点,但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对高考制度始终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它改变了像我这样无数农家子弟的命运。高考之路虽然布满荆棘,走过去可能会满身伤痕,但内心会变得强大;这座“独木桥”虽然异常艰险,但有桥就有通行的可能,就会有希望。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读高中的,那时农村孩子“跳农门”的出路大概只有两条——考大学和当兵。因为眼睛近视,从军梦难圆。不甘心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有考大学了。
然而我就读的高中是所三流中学,地处农村,也全是农民学子,录取学生的最高分比一中的最低分还差一些,从来就没有学生考上过本科,专科生也是屈指可数,以我当时的成绩要想考上大学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到了高三,辍学的加上转学的,我们学校仅有的一个文科班只有30多名学生了,其中立志考学的、混毕业证的、“职业”捣乱的各占1/3,捣乱的学生占据了教室最好的位置,上课接老师“话把”,自习时满教室乱跑,熄灯后我们想在教室点蜡烛看会书,他们就在窗户后面叫唤,偷书偷衣服偷干粮,反正就是以捣乱为乐趣,几乎就上不成课了。教室里实在不能待了,我找了一间教师宿舍,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习,只有重要课程时才去教室听一下,或单独向老师请教。
学校环境差,社会环境也一般,那时刚兴起了打工热,年青人每月几百元的收入和花钱供一个学生的反差让许多农家子弟放弃了学业。父母虽然不识几个字,但从来没有过让我辍学的念头,只是生活水平较差,每周日下午从家里带着馒头、咸菜返校,馒头要数着吃,咸菜要算着吃,偶尔花两毛钱买一份菜也是母亲用鸡蛋换的钱。路上遇到熟悉的人都会满脸不理解地询问一句:还上着呢?怎么样?能考上个“半头砖”(农村对中专或大专的戏称)吗?我真是无言以对,从高一到高三,我们村读高中的六七个人就剩下我自己了,我也不知道这样坚持能不能有个结果。但我坚持着,在通向高考的路上坚持着。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在稳步提高,从高二下学期起,我的总成绩已稳居班级第一名,高三时又幸运地被评为地市级“三好学生”,高考时可以加10分。
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年7月(那时高考是在7月7——9日进行)的三天高考,考场设在县城一中,带队老师给张罗了一家小旅馆住下,离考场有两三公里,因为自行车老掉链子,几乎每次都是两手油污赶到考点,匆匆在厕所洗把手就进考场,什么家长护送、陪考、交警开路啊,当时根本就没那个概念。考试的感觉还可以,特别是数学,连被视为畏途的压轴大题也顺利解出,简直就是超发挥,自行车掉链子考试倒没“掉链子”!
终于到了发榜的日子,那时没有电话或网上查询等先进手段,要自己去学校看榜,一大早匆匆吃了几口饭就去了学校,雨后的土路泥泞不堪,本来30多里的上学路要绕行60多里才到学校,一进校门就看到许多同学已经到了,站在贴着一张大纸的教务处门口议论着,大多是沮丧的表情。顾不上打招呼,我赶紧挤上去找自己的名字,看分数——分,往年的专科录取线可都是分左右,没考上,我大脑一下子空白了。“这么少!”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不少了,你过本科线了,咱学校第一个,你小子放卫星了”一个同学重重地擂了我一拳。这怎么可能?我这才注意到录取分数线,分,千真万确,我过本科线4分,算上10分加分,录取没问题了。赶紧拿出纸笔记录各科分数,其实根本不用笔记,看一遍分数就烙在脑子里了,20多年了都没有忘记,六门功课,四门全校第一,数学平时基本上没考过百分(满分分),这次却超发挥拿下了分,数学老师连说没想到。强项地理、历史正常发挥,没想到政治也能考第一名。为了验证分数线,我还特地绕行近80里到县一中看了榜,一上午骑行多里,丝毫没有感觉到累。到家后本来想给父母卖个关子,但看到两位老人期待的眼神,我要做的就是赶快把好消息告诉他们,老父亲得知我考上了比“半头砖”还要好的学校时,不禁喃喃自语:“这么多年不容易啊,咱村第一个!”大哥更是扳着手指算,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能值6万元——盖房子3万,找工作1万,娶媳妇2万,上了大学,这些都不用愁了,这些年没白供你。
其实我知道,这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关键是我化磨难为财富、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可能为可以,靠实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路,愿了大学梦,也增强了自信心。以后凡是遇到困难,我总是用“咱是挤过高考‘独木桥’的”来给自己鼓劲,每次都能充满力量,从容迎接挑战。
年大学毕业,根据综合表现,系里准备推荐我参加市组织部调干。可是外地市一般不接收异地毕业生,济宁市又没来调干,只能考省公安厅调干了。好不容易借到考试辅导书,厚厚的,多页,离考试时间不到两个月了,别人已经准备了1个半月了。没有时间优势,只能向时间要效益了。当时实习已经结束,正是同学们优哉乐哉聊天写留言的时间。教室里没有学习气氛,把自己关在实习用的小屋里,以临阵高考的状态和辅导书较上劲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严格执行,与喜欢看的球赛、喜欢玩的扑克、喜欢读的小说统统绝缘。功夫不负有心人,多人中,我考出了全省第18名、全校第3名的好成绩。只是因为后来又参加了部队调干的选拔,才与省公安厅调干擦肩而过。但起码在决定命运的人生的紧张关口,我能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这应该是经过高考洗礼炼就的能力。
携笔从戎后,工作之余,我坚持笔耕不辍,共发表了多篇稿件,约20万字。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多次被上级表彰,那六七本大红荣誉证书在我转业地方工作时派上了用场,为我档案分加了十几分,在选择单位时有了些许优势,真可谓:有耕耘就有收获啊!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