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年5月15日,映秀镇,地震过后很少有完整的建筑存在。视觉中国资料图所有的灾害发生地都应从其他地方的灾后重建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这正是《大灾之后》(AfterGreatDisasters)这一著作的主旨,这部新书的作者是LaurieA.Johnson和RobertB.Olshansky,由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出版。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六个国家发生的重大灾难,试图寻找良好的实践方法,帮助各地对重大灾难未雨绸缪。Johnson是一名咨询顾问,从事城市规划领域,专长在于灾后恢复以及重大灾难风险管理。Olshansky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两位作者都对世界各地受灾地区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了不同国家推动灾后复苏的管治结构、机构组织以及政策。Citiscope对Johnson和Olshansky进行了访谈。《大灾之后》封面问:你们是如何介入灾后重建这一主题?RobertOlshansky:是从年洛杉矶的北岭地震以及阪神大地震开始的。这两个地震时隔一年,发生于同一天,1月17日。相当长时间以来,北岭地震都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地震。虽然并不能归类为巨灾,但的确让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年之后,在日本神户,人们亲眼见到了地震这样的“大家伙”如何对现代城市造成重创。我们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把两场地震放在一起审视,看可以得到何种共同的经验教训。美国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知晓了此种重大灾难是有可能在城市中发生的,那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问:翻阅此书,我看到有很多照片署有你们自己的名字,这些照片显然是在地震、海啸以及其他灾难事件发生之后不久拍摄的。每场灾害对你们而言都有何不同之处?LaurieJohnson:我们目前积累了相当多的灾难信息,即使在灾后并未亲临现场,我们也知晓如何着手。看到电视上播放的海啸波浪,我立即可以判断这场灾难将是毁灭性的。包括在内的灾难,发生在垂直城市之中。尽管世贸中心灾难所影响的空间范围并不大,但考虑到下曼哈顿的建筑物、居民以及基础设施的密度,就会发现,这些因素将对重建过程带来巨大挑战。RobertOlshansky:是否每一场灾难都不同?是的,的确如此。然而,推动我们如此去做的,在于探寻各个灾难地点所具有的超出我们认知的共通之处。因此,你完全可以从一处灾难地点吸取教训,并供世界各地共享。人类会采用相同方式对事件做出反应,因而不同受灾地区存在颇多相似之处。在灾难发生后的紧迫时间里,人们需要面对类似的问题:信息流的问题、资金流的问题等。即便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人们面对的麻烦是相同的。因而在灾难发生之后,会组建起极为类似的组织。而如果把环境背景纳入其中,每场灾难之后的情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专家,能否急匆匆奔赴新受灾地点,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去做?直觉告诉我们,绝对不行,因为灾害背景完全不同。专家能够告诉人们的是:他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以何种方式思考这些问题?如何在自己的背景下应对这些问题?问:你们这本书的视角在于对不同国家加以审视,并进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城市是受灾人群、经济损失以及复杂的灾后恢复计划等问题集中存在和发生的空间。为何从国家层面来开展研究?RobertOlshansky:必须把文化、法律体系及其他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印度有其应对方式,印度尼西亚有其应对方式,我们希望各个国家都以其适用的方式来应对。当然,你说的对,所有行动都是在城市层面展开。毋庸置疑,我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