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2点33分,山东平原县发生了5.5级的地震,河北,河南以及北京都有明显震感。
不过事后也有一部分网友声称:自己一觉睡到了天亮,如果不看朋友圈,估计都不知道发生了地震。
尽管目前来看,这场地震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避免产生余震带来二次破坏。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地震之后,山东平原多地出现了漫天红光,又一次让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
所以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地震中的一些冷知识,看完之后你就明白那些神奇的天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地震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地球看作是一张巨大的拼图,大陆与大陆之间,就是单独的一个模块,而模块拼接的地方,往往就容易形成地震带或者是火山带。
这些板块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移动,只不过幅度比较小,我们在上面感受不出来而已。
不过偶尔它也会打个喷嚏,这时候地震就出现了。
一般情况下,地震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这四个步骤:
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板块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这种运动可以是两个板块靠近(收缩性边界)、远离(扩展性边界)或滑动(横滑边界)。
断层活动:当两个板块在边界上相互作用时,它们可能会发生断层活动。断层是地壳中的岩石层,沿着这些断层,板块可能被卡住,无法继续移动。
应力积累:在板块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板块卡住或其他原因,压力开始在断层处积累。这种积累的应力可以让断层处的岩石变得非常紧实。
断裂和释放:当积累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最终会承受不住压力,发生断裂,导致已积累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地震波会传播到地球表面,导致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和断层活动导致的能量释放现象,它们在地球上各个地方都可能发生。
地震的破坏力划分我们会发现,每当发生地震时,世界各国首先都会定义地震的等级,比如这次的山东平原县地震,就被定义为5.5级。
而今年年初的土耳其大地震,则达到了7.8级。
那么这些级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破坏力又是什么样的呢?
地震等级通常用两种主要尺度来衡量:里氏震级和地震矩。它们被用于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从而估计地震的强度和可能的破坏。
其中里氏震级是最早用来衡量地震的标准之一,它基于地震产生的地面振动幅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放大约32倍。
然而,里氏震级对于大地震可能存在的误差较大,尤其是在远离震中的地方。比如汶川地震,最开始时被定为7.8级地震,后来又修改为里氏8.0级。
地震对应的破坏力,大致可以这样来划分:
小于3.0:通常不会被人察觉。
3.0-3.9:可以被人察觉,但很少造成损坏。
4.0-4.9:可能会在室内造成轻微破坏。
5.0-5.9:室内物品可能摇晃,可能会导致一些轻微损坏。
6.0-6.9:可能会导致一些破坏,特别是在较不稳定的结构中。
7.0-7.9:可能会引发严重破坏,特别是在建筑不牢固的地区。
8.0-8.9:造成大范围破坏,可能引发洪水、火灾等次生灾害。
9.0及以上:极为罕见,会导致毁灭性破坏,并可能引发海啸。
而地震矩是一种更准确的尺度,受到地震学家欢迎。
地震前后的神秘现象实际上,不管是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大自然都会给我们提前做出警告。
同样是以这次的山东平原地震为例,有很多网友表示,在地震前一天拍到了特别美丽的晚霞,这或许也是一种气象警告。
通常来看,地震前后的异常现象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电磁现象:一些地震前可能会出现电磁异常,如地面电场和电离层的变化。这可能与地下岩石的应力变化导致的电荷分布变化有关。
地下水位变化:地震前后可能会观察到地下水位的变化,包括井水的波动和地下水温度的异常。这可能与地震前的岩石应力变化以及断层释放的岩石内部气体导致的水化学反应有关。
动物行为变化:有报道称,在地震前动物可能会出现异常行为,如鸟类和动物的迁移、家畜的不寻常行为等。这可能是由于地震前地壳微小变形或地震释放的气体导致的。
地磁变化:一些地震前可能会观察到地磁场的变化。这可能与地下岩石的变形和磁性矿物的行为有关。
地震光现象:有时人们在地震前或地震期间观察到光现象,如大气中的闪光或亮点。这些现象可能与岩石破裂时释放的电磁辐射有关。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人类出现之前,板块运动就已经存在,它不受人类意志为转移。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人类的出现,加速了这种板块之间的移动。导致灾难频发,不管怎样,这是地球在向人类发出警告。
另外一个悲剧的事实是,目前人类对于地震的监测手段极其有限,身处高楼大厦中的我们,即使能够提前受到警报,逃出去的概率也非常低。
或许这也印证了网友们的那句话:地震太小不用跑;地震太大跑不了!
#万物为什么之自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