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网络“大V”司马南偷税被罚超万
央视新闻3月21日消息,今天,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公布司马南偷税案件处理情况。
前期,税务稽查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大V”司马南涉嫌偷税,依法对其开展立案检查。
经查,司马南在年至年期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共计.43万元。此外,其实控企业北京某影视策划中心通过虚列成本费用,违规享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少缴企业所得税75.32万元。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司马南及其实控企业追缴税费款,加收滞纳金、罚款共计.94万元,已全部入库。
解读:他曾是千万粉丝追捧的“意见领袖”,是社交媒体上针砭时弊的“正义化身”,但税务稽查的一纸罚单,却撕开了网络大V司马南精心包装的“双面人生”。
曾与司马南密切合作的某知名财经作家在朋友圈发文:“某些人批判资本时大义凛然,自己操作资本时却游刃有余”,疑似暗指其“双标”行为。有网友翻出司马南年怒批某明星偷税的视频片段,其当时痛心疾首的“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底线”的言论,如今看来充满讽刺意味。
司马南的“翻车”绝非偶然。从年炮轰联想“国资流失”引发社会海啸,到年举报某科技公司“数据安全问题”遭全网禁言,其每一次舆论操作都精准踩在时代痛点上。但正如《紫虬》一文所言,这种“打工人命运捍卫者”的形象,本质上是对社会矛盾的工具化利用。当他将华为“技术报国”与联想“高管外籍化”对立时,却刻意回避了自己旗下公司“享受政策红利却逃避社会责任”的事实。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言论中裹挟的民粹主义倾向。在“反对买办”的旗号下,将所有商业行为污名化;在“守护红色基因”的口号中,选择性忽视科研领域的腐败问题。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不仅撕裂了社会共识,更在客观上为资本操纵舆论提供了可乘之机。
司马南的倒掉,不应成为“娱乐至死”的谈资,而应成为反思网络生态的契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需要警惕两种危险倾向:一是将“爱国情怀”异化为商业IP的投机行为,二是用“道德审判”替代法治精神的治理逻辑。正如任正非所言:”真正的爱国是做好自己的事。”当网络大V们热衷于制造对立而非解决问题时,整个社会都将为这种“破坏性批判”付出代价。
税务稽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资本与民粹的博弈中,如何建立起“规则大于流量”的网络秩序?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怎样培育出“理性重于情绪”的公共精神?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司马南案本身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