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海军建军75周年的喜庆时刻,由“中国军号”携手海军政治部宣传局共同推出的首部聚焦潜艇的宣传片《隐入深海》正式发布。潜艇兵作为海军中的顶级秘密力量,其保密性极高,公众对于他们的了解本就极其有限。如今,这样一部深入揭示潜艇生活的宣传片的出现,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宣传片中的大伊万潜艇,还未完全看完,一个细节就令人惊叹不已。在某个潜艇执行潜航任务时,艇长一声令下,"六号发射管无人潜航器准备",随之而来的CG动画生动展现了潜艇发射一枚线导式潜航器的场景。这一幕充分展示了宣传片的高水准,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对潜艇部队的了解并不深入,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珠海航展中国船舶馆,尤其是在水上兵器和装备的展示上,主要集中在战雷,几届展会中鲜有无人潜航器的身影,显得相对低调。相比之下,隔壁航空航天工业展览馆则展示着各类现役主战装备,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中船公司在过去的马来西亚防务展上,也曾展出过ET52C型毫米轻型鱼雷和ET40型毫米重型鱼雷,以及潜艇自卫模拟器的模型,这些展品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我国潜艇技术的实力。
对于无人潜航器这一先进的水下作战工具,大伊万虽然默认其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但我国在实际应用层面尚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大规模装备。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无人潜航器的研发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许多国际同行,如美国海军,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和级别不同的无人潜航器,展现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实力。
俄罗斯海军更是走在前沿,他们为新型型特种潜艇配备了名为“波塞冬”的核鱼雷,实质上这是一种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凸显了其对无人技术的深度探索。就连朝鲜人民军海军也不甘示弱,已经开发出“海啸”系列无人潜航器,显示出对先进军事技术的追求。
然而,尽管各国都在积极研发,目前大部分无人潜航器仍受限于特定的搭载方式,如由特种工作潜艇携带(如“波塞冬”)或通过专用释放装置或工作母船投放(如美国海军的某些型号)。至于能从鱼雷发射管直接发射的无人潜航器,尽管存在,但数量极为有限,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这表明,尽管无人潜航器技术前景广阔,但实际运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和限制。
美国海军在近期才启动了对新型无人潜航器"黄海鳗"的试验,这款设备的设计灵感源自MK-48Mod7ADCAP鱼雷,其独特的外形使其能适应标准的毫米鱼雷发射管。该无人潜航器的目标是安装在"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然而,鉴于仍在试验阶段,预计要到年左右才会全面装备。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同行似乎已经领先一步,不仅装备了同类设备,而且已经开始在实战训练中运用,这显示出他们在战斗力生成上的速度和决心。考虑到从装备到实际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的积累,这意味着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可能已经成为全球首个大规模采用鱼雷发射管无人潜航器的部队。
关于无人潜航器在潜艇战术中的应用,其潜在作用不容小觑。中国海军的宣传片《隐入深海》中揭示了部分细节,无人潜航器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发射后会拖曳一条控制线缆,仿佛是一枚具备精确导向能力的线导鱼雷。这样的设计使得无人潜航器能够在水下执行侦察、干扰或执行特定任务,如破坏敌方设施或引导其他武器打击目标,从而增强潜艇的隐形性和作战效能。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潜艇部队能够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方式执行任务,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
鱼雷管发射的优势在于它无需在潜艇主体上额外开孔,这能有效避免对艇体结构强度的潜在损害,特别是在重视静音性能的潜艇中,任何额外的水动力噪音都可能导致性能下降。考虑到这一点,对于这类潜艇来说,选择鱼雷发射管作为发射手段显得尤为明智,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地保持潜艇的无声特性。
当然,在追求静谧效果的过程中,采用压缩空气式的发射方式不太合适,因为这种技术可能会产生显著的空泡噪声。因此,无人潜航器倾向于采用与潜艇鱼雷发射系统兼容的方式,例如利用潜艇自身的推进系统,通过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确保其在执行任务时的静默性。
无人潜航器在水下的功能多种多样,首先,它们能够显著扩展潜艇的态势感知能力。潜艇在水下活动时,主要依赖自身的声纳系统来监控周围海域,这套系统主要包括艇首和指挥塔围壳部分的主动和被动声纳阵列。艇首通常装备有柱状或球状水听器,主要用于接收并分析周围的声音信息,而指挥塔围壳则装有主动声纳发射设备,用于发出声波以探测目标。
此外,侧舷还配备有被动声纳阵列,虽然其主要用于监听侧方的异常声音,但不具备主动搜索和定位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使得无人潜航器能够在不引起外界注意的情况下,为潜艇提供更全面的情报支持,从而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在潜艇的尾部,安装有先进的被动拖曳声呐阵列,这是核潜艇的重要装备之一。为了增强探测性能,优秀的潜艇通常配置两套声呐系统,一套是高灵敏度但适合低速航行的,另一套则灵敏度较低,适应高速行驶。在实战中,这些声呐阵列协同工作,形成强大的水下侦测网络,能够捕捉到潜在的目标。
然而,尽管拥有众多声呐设备,潜艇的态势感知能力仍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海洋跃变层的存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跃变层之下和之上的潜艇由于声波传播受阻,彼此无法直接探测到。因此,潜艇在执行水下搜索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跃变层的影响,灵活调整自身的深度,以避免被隐藏在跃变层两侧的敌方潜艇利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潜艇可以利用无人潜航器作为补充。通过发射无人潜航器,它们可以在潜艇上方和下方进行独立搜索,这样就消除了跃变层造成的盲区。这种新型战术不仅显著提升了潜艇对静音型潜艇的搜寻效率,还减轻了潜艇本身的机动负担。
在鱼雷攻击战术方面,潜艇在锁定目标后,需要进行复杂的机动来解析对手的运动参数,如航向、航速和垂直速度等。这些数据对于精确计算鱼雷的攻击路径至关重要。因此,潜艇的声呐系统不仅用于发现目标,也在战术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每一次攻击都能击中目标,从而提高战斗效能。
在执行经典的鱼雷攻击战术时,潜艇通常会选择发射两到三枚鱼雷,对已知运动参数的目标实施精准的包围式打击。在这个过程中,潜艇会保持静默,依赖其被动声纳持续监听,而攻击鱼雷则开启主动声纳,确保与目标持续保持声纳连接。这时,无人潜航器可以扮演主动声纳的角色,从而节省潜艇的资源,只需让无人潜航器自身发出信号即可。
在潜艇的防御策略中,无人潜航器同样不可或缺。当面临鱼雷威胁时,潜艇可以利用两个或更多的无人潜航器配合自身的被动声纳系统,通过三角定位技术精确测定来袭鱼雷的速度和位置,进而制定出有效的防御计划。
未来,无人潜航器的潜能或许将进一步拓展。它们有可能具备干扰和对抗的能力,例如,通过模拟噪声信号来误导依赖被动声纳导航的敌方鱼雷,或者迷惑敌潜艇的操作人员。更进一步,无人潜航器甚至可能具备直接对抗鱼雷的能力,通过撞击并引爆敌方鱼雷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拦截。综上所述,无人潜航器在潜艇防御战术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潜在的可能性和价值令人瞩目。
无人潜航器在水下战术中的角色不可小觑,它们不仅能够增强态势感知,辅助潜艇执行雷区攻击或防御任务,而且自身还具备多样的功能。例如,在侦察方面,无人潜航器搭载的各类传感器能够精细地探测海洋环境,为潜艇在特定海域的作战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至于反水雷任务,无人潜航器的灵活性极高,只需更换相应的模块,如配备机械臂,就能具备高效的反水雷能力。
实际上,无人潜航器在战场上的应用远不止这些,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它们可以有无数种巧妙的使用策略。尽管我们在此只能提及其中一种可能的场景,但实际的战术可能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受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详述。
从《隐入深海》这部专题片中展示的中国海军装备的无人潜航器来看,无疑是中国海军强大实力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该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尽管我们尚未看到全部细节,但从这一技术突破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潜艇部队是如何紧追并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以及中国海军水下作战能力是如何逐步提升的。
值此海军节之际,这部聚焦潜艇部队的专题片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