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莆田东岩山上的报恩寺,始建于宋淳化元年(),到明末期间经历过7次的重修或增建,历经千年风霜,如今偏安市区一隅。虽处繁华之地,报恩寺却丝毫未受外界的影响,始终保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和纯粹。
报恩寺现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爬山廊、石塔组成,其中石塔最为出名。
僕射里居方氏忠祠碑,立于明朝嘉靖年间(年)
迈入山门,环境清幽,大雄宝殿前种着两棵郁郁葱葱的百年龙眼树,在庭院左壁嵌有一横石额,上面写着“僕射里居”。据说这是从这是从北宋尚书陈靖的宅第里移来的构件。
陈靖何许人也?他字道卿,家住延凌里橄榄巷(今长寿街庙前),是个忠诚质直、秉性慈孝的莆田人。陈靖在世时,曾“捐家宅建兴化军治”,后迁居橄榄巷。他死后,神宗赐为尚书左仆射,他所居住之地敕封为“僕射里居”。
天王殿天王殿似乎许久无人问津,香案上已积薄灰,香炉里也是零星插着几根早已燃尽的香,显得有些萧条落寞。
大雄宝殿径直穿过天王殿,沿着爬山廊向上几步便来到大雄宝殿。环顾四周,依旧寂寥无人,三角梅却开得灿烂,给寂寞的大雄宝殿增添了一丝生气。
报恩寺内前后建筑起承转合,体现中式建筑空间的序列之美。
报恩寺石塔沿着爬山廊继续往上,终于来到报恩寺石塔前。这座石塔建于宋绍圣年间(—),造型古朴,历经千年沧桑依旧保存完整。
石塔坐北朝南,为三层八角空心石构楼阁式。在须弥座处八面有37只浮雕狮子图案,且每只的形态各异,憨态可掬。
石塔共有三层,每层四面都有拱门,每个拱门旁边有两个浮雕金刚武士把守。他们神情严肃,眺望远方。
塔内有一阶梯可通二楼。据说初期是开放着的,后面怕游客随意攀爬有安全隐患,所以后来上锁了。
塔内空心,塔基大,塔身小,重心低下,增加了石塔的稳定性,这就解释为何在年的莆田八级大地震中,石塔依然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莆田地震台就设置在报恩寺塔附近。
塔尖用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的檐脊上,塔顶上还有8尊镇邪石佛各处一方。
塔下还有一尊双手合十的小和尚,虔诚的模样憨态可掬,这估计是从石塔哪里落下的构件。
观音殿石塔后面就是观音殿了,虽无一人,广播中传来“阿弥陀佛”的轻声浅唱,这梵音有种神奇的魔力,给浮华烦躁的世界降噪,也让我的心在此刻变得平静祥和。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寺庙的清宁,感受着佛学的真谛。
千年时光恍如隔世,闲暇时刻不妨来此处,不为烧香拜佛,只是走一走,看一看,也能得半晌静心凝气,可以降一降自己的浮躁难安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