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时作出指示:
“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
开发我们的油气,
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
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年4月10日,余套相关设备改造调试工作全部完成,坐落在祖国南海的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成为世界首个具备远程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这是“深海一号”创造的又一个第一,这座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13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然而你可能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的建设者——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却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今天,小新带你一起走进这群年轻的“海上铁军”,一起回顾他们的“奇迹之旅”!大国重器出生:5万吨与5毫米
南海陵水,埋藏着超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宝藏之地,超过米的最大水深、南太平洋频繁的台风威胁,
让这里成为我国水深最深、
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世界范围以内,你想要获得更多的油气资源的话,开发深水是必然的选择。”自年探明以来,如何能够突破米开采极限,怎样战胜超深水压力、温度、涌流的桎梏,什么样的平台可以抵御超强台风的侵袭……这些世界级难题始终是中国海油攻坚的堡垒。七年磨一剑,年“深海一号”平台的设计和建造进入尾声,时任开发项目上部模块部负责人的刘新宇参与见证了它从0到1的成长。“深海一号半潜平台,分成了两个大部分,一部分是上部组块,一部分是下部浮体”。建成后,它将具备30年不回坞检修,使用寿命达到年,抵御百年一遇超强台风的铜头铁臂,这在全世界尚属首例。年10月29日,大考交卷,“深海一号”平台迎来了合龙时刻,上部组块与下部浮体拼接在一起,重量高达5万吨。这是平台的重量,也是海油人梦想的重量。正如参与建造的冯晓宁所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务,因为我知道,它不单单承载了项目组的梦想,更是几代海油人的梦想。”当日凌晨3时50分,合龙完成。刘新宇回忆:“整个吊装合龙历时36个小时,我们是没有合眼的。”40层楼高,3艘中型航空母舰排水量的钢铁重器巍峨屹立,上下部件之间的偏差仅为5毫米。团队成员李楠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感觉就是不太相信,然后缓过来一会儿,我们看了一下自己的手指甲,5毫米大概只有指甲的一半的大小。”5万吨是梦想的重量,5毫米是精益的追求。这份超越完美的答卷,背后是风雪交加中的热血奋战,是四千人同时动工的齐心协力,是5个月内24万块结构件、上万个开孔的建模和出图的夙兴夜寐……一幕幕汇聚成工程奇迹,也在刘新宇和所有建设者们的青春里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个精神口号,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我们时刻要有这种拼搏的精神,坚持不懈,当有历史机遇的时候,我们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海上巨兽安家:18*24小时与海里年1月19日凌晨4点,完成合龙的“深海一号”即将在三艘大马力拖轮的拖带下,从“出生地”烟台芝罘湾起航,跨越渤海、黄海、东海,开赴千里之外的“家”——南海陵水。5万吨级的深海油气生产装备长距离拖航,在国内尚属首次。除了体型庞大,这座“海上巨兽”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海况、多艘拖轮并行碰撞的风险,以及渔船众多的航路等诸多挑战。作为“送亲团”的一员,时任拖航作业安全工程师的李伟早早在烟台待命,为护送“深海一号”安全回家做足准备。海上的每一天
都是体力与毅力的考验。
“送亲团”一行24小时值守,
风的喧嚣和浪的翻涌近在咫尺,
没有一个夜晚可以安然入睡。
“我们每天会组织召开一个班船会,
对我们的当前的任务进行布置,
对我们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问题
及时整改。”
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1月30日,
“深海一号”驶入浅滩杂乱、
气象多变的台湾海峡,
7级东北风、
8级阵风掀起5米巨浪,
让“深海一号”变得难以控制。
拖航团队临危不乱:
精确控制速度和拖航角度,
密切监测水深变化。
大角度急转向时,
各船充分沟通、配合。
经过与风浪搏击整整52个小时,
31日23时,
“深海一号”终于闯过海峡。
2月6日,历时18天,航行海里,“深海一号”终于到家了。那一天,本可以好好睡上一觉的李伟和“送亲团”兴奋异常:“我当时内心非常激动。我是何其有幸亲身参与和见证了深海一号从北到南屹立南海的过程。我想这注定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成为我一段难忘的回忆。”海管深水扎根:米与3.4公里钢悬链立管是海底管线和海上浮式平台的关键连接结构,米的深海压力加之长期的海水侵蚀和洋流冲击,对钢材的材质和性能等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此前,中国的海洋油气平台都是采购国外的产品,而“深海一号”改写了这个局面。“一是在技术层面上,国外供应商提出了技术参数的修改,二是他们提出要推迟交付时间。”面对谈判过程中外国供应商的刁难,海管项目团队真切体会到了受制于人的无奈,团队成员孙名丰回忆:“我们的工期和他们等不起,也跟他们耗不起。我们有一种受制于人、十分憋屈的感觉。难道我们中国就不能造出来?”最终,他们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钢悬链立管国产化。当时一个国外厂家临走时撂下了这样一句话:“你要是不选择我们这家,咱们就走着瞧。”带着骨气和志气,海管团队负责人——90后的黄兆力和团队开始了没有退路的苦行。他们走遍全国,考察了多家国内一流的钢管生产厂家,周而复始地对管材进行联合分析和试制。历经个攻坚的日日夜夜,钢悬链立管技术终于握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国产钢悬链立管零的突破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大口径的厚壁钢悬链立管管材的国家。年5月,“深海一号”的12寸海管以及7套PLET安装作业在南海展开,最大水深米,这是中国海洋石油生产历史上从来没有到过的深度。“在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对精度的精准控制。我们下放到米水深的海底,允许的海管铺设误差只有正负1.5米。”黄兆力和团队通过沙盘模拟、重力锚和高强缆的技术攻关、自主研究设计冷却工艺,不仅保证了铺设海管的精度,更极大提升了铺设效率,创造了单日最大3.4公里的海底铺设纪录,提前12天完成海管铺设工作。钢悬链立管的制造和铺设是“深海一号”自主研发建造的缩影,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托举起10万海油人挺进超深水梦想,这是中国智慧、中国速度的最新写照。正式调试投产:15万字与30亿立方米“深海一号”平台上共有19个生产工艺系统,多套设备,大到管线、阀门,小到螺栓、垫片,每一处都关系到生产的平稳安全运行。投产前,“深海一号”的运维团队要为这座中国第一个超深水大气田编制生产方案,“工业巨无霸”的生产方案无疑也是“大部头”。任务交给了时任深海一号气田工艺主操的张宝。“挑战性非常大。第一个就是水下部分,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能将它正常地调试、投产,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第二个就是水上和船体的设备非常多。”既无先例可寻,又没有专家指导,张宝和他的团队完全依靠对油气生产系统的理论理解与推导,摸索着过河。他们白天忙现场,晚上加班加点写方案,遇到全英文材料,一翻译就是一整夜。最终,张宝和团队共同完成了页15万字的试生产方案、11套可视化操作规程、1套操作培训手册,优化工艺工作流程10处……这些脑力激荡的结晶,是他们献给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一份厚礼。“深海一号的试生产方案,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半潜式平台的超深水试生产方案,它有效地验证了我们各个系统和设备以及工艺设计的有效性,标志着我们国家掌握了深水开发的能力,对于我们国家后期进行深水的开发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年6月25日,“深海一号”大气田正式投产,至今已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输送了超过30亿立方米的清洁能源。目前,“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将挺进69兆帕高压、多米深的地层,开采深海高压油气,这将是我国超深海工程的又一新的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海南莺歌海成功开钻出海上第一井,水深15米。从15米到米,从浅水到超深水,这是空间的延展也是时间的接力。纵横一个甲子的历史跨越,创造的不仅是新的中国深度,也是属于中国人的新未来。我们向深海的每一次进发,都将是我国海洋强国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如今,新一代海油人将青春书写在万顷碧波之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全力进击,为祖国能源安全续写新的篇章!————/END/————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责任编辑丨陈婷执行主编丨刘海草张灏然内容来源丨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