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21 17:30:00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地震专家韩竹君之口,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估计很多朋友都会问,“难道日本不是最严重的么?”“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竹君地震造成的地面裂缝李四光,近代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第一人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第一时间赶到震中地区。看着震后的种种惨状,周恩来沉痛地询问在场的地质专家:“我们不能只留下记录,要总结出经验来。地震预报在外国也是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难题,我们就不可以提前解决吗?”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当代的地震研究开始走上系统发展的轨道。邢台地震后,周恩来多次向李四光询问下一步的地震走势。李四光说:“从构造体系看,沧东断裂带要注意,沧县、河间一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可忽视。”果然,年3月27日,河间一带发生6.3级地震。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次预测地震的发展趋势,并获得十分准确的成功,为日后树立了“地震可以预测”这一科学理论。在李四光提出“河间地震预测”后,地震专家们开始围绕该地区进行调研,陆续发现了水井沸腾、地下水喷发和地面出现轻微断裂带等预兆,为今后的地震预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李四光雕塑年5月,北京延庆地下水出现异常。已经80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实地考察,提出渤海地区可能会出现大地震的预测。年7月18日,渤海地区发生7.4级大地震。渤海地震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小组,正式任命李四光为组长,刘西尧为副组长,使我国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纳入正规。年,李四光逝世。临终前,他殷切嘱托地震小组的专家说:“总理年把我地震预报工作交给我,自接任以来,我如履薄冰,全力以赴,生怕辜负了国家的期望。如今,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一任务就交给你们了。”李四光临终前还特别召见京津地震组的汪成民,强调:“地下流体是反映地壳变化的最敏感的手段之一,希望你们能坚持不懈的研究下去。”不久,一代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带着未完的事业和遗憾走了。李老虽然走了,但他用事实证明了“地震不可预测论”是一种畏难心理的产物,给中国对地震预报研究指明了方向。汪成民,曾成功预报年“唐山大地震”李四光生前,曾指示地震地质大队编制全国地震危险分布图,他曾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地震断裂带地区的名字,还曾派人专门去唐山考察调研。李四光的科学知识是扎实的,并发展到前瞻性的高度。他是第一个把力学引入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中的,也是地震预报研究第一人。可是,旗帜鲜明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的李老走了,他的这一“可预测”理论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论证。在地震预报研究上遇到难题的汪成民,想到了同为力学家的钱学森,冒昧请教他对系统研究地震预报的看法。汪成民急切想知道,是不是%预测才能算作地震预报的成功。可钱老的一番话不仅让他茅塞顿开,也为日后“地震预报和决策”指出了科学的方向。地震波示意图“地震可以看作是地球的癌症,CT、X光机、测温、把脉、量血压都是检测疾病的手段,但要学会综合使用,提取一切可提取的信息综合集成。”最后,钱老还向汪成民指出了综合集成的办法,为汪成民成功预测“唐山大地震”奠定了基础。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作震情发言,被主持会议的时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拒绝。于是,汪成民在他的许可下,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他的这一言论没有得到上下一致的认识,却让距离唐山市多公里的青龙县代表王青春牢牢地记住了。7月19日一散会,王青春连夜整理记录便往回赶,并把汪成民的发言报告给县里。青龙县县长冉广岐也从本地的地震监测部门获知了近乎相同的预测,顿时提高了警惕。县里研究防震和防汛结合起来的决策方式,以尽量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7月27日,青龙县在冉广岐的主持下开始全县大撤离。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今昔唐山地震预报,任重而道远地震,是对人类杀伤力最大的自然灾害。国内外很多权威专家都认为地震不可预报,但李四光强调地震的发生是因地壳内地应力的集中并导致岩层形变急剧变化的结果,地震预报要从研究应力集中的过程和产生的各种相应的现象入手。为此,他开辟发展了地应力学说。自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次,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而在这些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日本承受了世界上20%的地震,很多人都认为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国家。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在地震预报上,李老和钱老从不认为只用几种方法就可以准确预测到地震,而是要综合各种信息,统一集成,大概率预判和科学研究、现象分析相结合。钱学森在教导汪成民时曾说:“我们不能将地震预测的希望,寄托在寻找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身上!”年,汪成民团队申请的“中国地震预测智能决策系统”获列“项目”计划,在钱老的指导下,这个决策系统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我国的地震临短预测成功率由上个世纪60年代的10-12%,提高到21世纪的66%。汪成民团队也因此受到国家地震局、国家科委的通报嘉奖,他本人也被联合国评为“预测与决策的典范”。东部平原西部多山的地貌中国的地质结构西部多山、东部平原,从地质构造上,西部地震更多。在年汶川大地震以前,距离时间最短的大地震不是唐山大地震,而是年的昆仑山8.1级的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不被大众所知。由于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压,我国西部地区所处的地质板块受到的地应力最大,因此,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在地震预报上,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继续沿着李老、钱老指明的方向继续前进,让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为人民谋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