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普科学认知地震
TUhjnbcbe - 2025/2/7 16:35: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

地震

自然灾害现象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地球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地震这种现象。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地震的记录见于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竹书纪年》,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古人对地震现象及成因的描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宗教或神话传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有条件使用科学仪器观测地震,记录地震资料并加以分析,进而对地震的认识逐渐具备了越来越高的理性与逻辑成分。

地震的现象

地震的一种基本现象是地面震动。强烈的地面震动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造成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的破坏,如山崩、地裂、滑坡、江河堵塞、房屋倒塌、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断折、堤坝溃决、地下管道毁坏等。

在有些地方还会造成砂土液化,以致地基失效,引起结构坚固的建筑物整体倾倒。在大地震后,震中附近地区可能发生地壳形变,即大面积、大幅度的地面隆起(或沉降)和水平位移。海底大地震时,洋壳的大范围变动会引起海水振荡(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可形成高达20~30米的大海浪,即地震海啸。

大地震还会激发地球整体的长周期自由振荡,持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星期。地震波的能量会有一小部分传入空气中,变成声波,即地声。在大地震时,还有可能观察到天空发光的现象,即地光,其成因尚不清楚。

什么引发了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的六大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摩擦、拖曳、碰撞,导致板块边沿及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造成了地震。

根据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里氏震级,地震的范围是1~10,是由观测点处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演算而来。通过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谱来计算震级。

一处地震的发生不是孤立的,总是成系列的,即地震时间序列,包括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等地震。主震型地震是指主震震级突出又有很多余震的地震序列,是一种最常见的地震序列类型,其中最大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

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激发出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的混合波叫面波(L波),面波一般出现在距震中较远的地方。

如何确定震中位置

地震的震中位置是利用地震波来确定的。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表,然后横波随之而来,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

人们根据感觉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就能初步判断震中的远近:间隔越短,说明震中越近。同理,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个地震台也有一个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通过它即可求出震中距。根据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地震台所得到的震中距,用三点交汇法即可大致算出地震震中的位置,为进一步了解地震、抗震救灾做准备。

只有科学认识地震,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来源:藏地科普,综合自百度、搜狐网

原标题:《科学认知地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科学认知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