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22日21时46分,我国江苏常州市天宁区(北纬31.75度,东经.00度)发生了一场4.2级的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这次地震并不剧烈,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不过,由于震感明显,甚至连无锡、苏州、扬州、南京、上海等地也有震感,所以这次地震很快冲上了热搜。
地震发生之后,有网友爆料:这一次地震之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预兆,那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那么,地震云到底是?它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地震云的说法,最早在年出现。当时,一个名叫键田忠三郎的日本政治家偶然间看到天空中出现了非常奇怪的条状云带,感觉很有趣。过了不久,日本福井发生7.1级地震,于是他将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提出了“地震云”的说法。+
(图片说明:图自网络,与本文无关,下同)这位键田忠三郎不过是日本的一个市长,没有任何地质学或者气象学方面的专业背景,所以他提出的地震云概念完全不是从科学推理的角度出发的,而是简单地将两件凑巧同时出现的事进行了简单的配对而已。由此可见,从这个概念的提出过程就知道,它本身不太可能具有什么科学价值。
然而,键田忠三郎本人却感到如获至宝,到处宣扬地震云的说法,并且还找了其他的一些证据。他的这个做法,就是郭德纲说的那种听完相声觉得自己也行的那种观众的心理,以为自己不用训练就可以成为专家……
同样按照郭德纲的说法,对于这种外行,专家看他一眼都算输。可是,地震云的说法一度非常流行,以至于“扰乱人心,引起社会上的混乱”,所以不得不出来辟谣。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地震云的说法开始在我国兴起,甚至连有些科学家都牵扯其中,还出书介绍。
实际上,关于地震云的这个说法,从来没有被主流学术界接纳过。换句话说,这种理论就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来佐证,根本不可信。
而且大家想一想也知道,地震通常来自于地下十几甚至几十公里的深处,云层则分布在地表以上几千或者一万多公里的空中,二者相距非常遥远。而且,地震是固态的现象,云层则是水蒸气在空中液化的小水滴或凝华的小冰晶。差别如此明显,二者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没想到,这样的质疑,竟然还有人尝试回答。有人提出了一些“理论”,试图解释地震和云层之间的关系——
热量说:有人认为,地震前夕,地热会在地震带聚集,或者地下岩石摩擦生成大量的热量,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在高空诱发地震云的形成;
电磁说:还有人认为,地震前岩石会出现压缩或拉伸的变化,从而改变电阻率,进一步引发局部的电磁场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电磁波对大气电离层造成影响,最终表现为云层的特殊排列;
核辐射说:还有人试图利用核辐射的原理解释,认为地震之前,地球内部的辐射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大气中水滴的分布,形成地震云;
氧气顺磁性说:有人推测,氧气属于顺磁性物质,它们会在地震前受到磁场影响被吸引,进而影响到空中的水汽,形成地震云。
对于这些说法,地质学家都表示不可靠,因为地磁场的改变没有那么简单,它能影响云层分布的说法也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如果真的能靠地磁场影响云层分布来预测地震,还不如直接去监视地磁场来预测呢。
气象学家也表示,不论是哪种云的形成,都是与高空的气流活动相关,与地球内部无关。至于地震前地表温度会升高的说法,也从来没有发现过。
美国地质调查局也曾经给出了说法:地质现象确实有可能影响到天气,但是时间跨度达到了数百万年。所以,通过地震云来预测地震,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也有专家收集了所谓的依靠地震云成功预测地震的案例,他们发现,这些案例都不是真的事先通过所谓的地震云来预测地震的,基本上都是“事后诸葛”,在地震之后回去找可以被称为“地震云”的现象。甚至有的案例中云层和震中相隔非常遥远,完全可以说是牵强附会。
而且你可能想象不到,键田忠三郎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云层现象来预测地震的人。早在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和高一志就写了一本名叫《地震解》的书,其中有一段是“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我在查阅文献的时候,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可怕的现象。关于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文章,竟然还上了某些初中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题中。教材以及相关的试卷所采用的,普遍都被认为是非常权威的文章。如果这样的文章过多地展示给还没有相关知识的学生面前,很有可能造成长时间的误导,误人子弟!
说到底,之所以有人愿意相信地震云的理论,还是因为渴望有一种机制能够准确地预测地震,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尽管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但我们仍然没有办法真正预测地震的发生。
话说回来,既然这么多研究都不足以帮助人类准确地预测地震,仅仅靠几片云又如何能够预测呢?
对于地震云的说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这个理论无法证实,却也无法证伪。
但退一万步讲,就算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性是二者之间有关系,又能怎样呢?不是每一次地震前都会出现这样的云,也不是每次出现这样的云就会发生地震,又怎么可能用来预测地震呢?如果仅仅因为看到这样的云就预报有地震,就算偶尔凑巧成功一次,其余绝大部分情况下只会徒然增加民众的担忧甚至是恐慌,得不偿失。
总之,我们希望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准确地预测地震,但也是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而不是盲目猜测的。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多学习地震时的求生技能,以防不测了。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就点个赞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