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认识一下地震烈度,它是指地面及其上的建筑物遭到一次地震破坏的大小。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和震源的深度、距震中的距离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深度小于7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超过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震源是深部岩石破裂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震源在地面上的正上方的区域称为震中。地震所引起的震动以弹性波的方式向四处传播,其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地震波首先垂直到达震中,所以震中的破坏力最大,距震中越远破坏程度越小。
通过地球内部介质传播的地震波叫作体波。体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纵波的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一致,具有周期短、振幅小、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横波的振动方向与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具有周期长、振幅大、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
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于横波到达地表。这样,纵波到达地表后,人们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之后横波到来才会感觉到水平晃动。而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而地震的第三种波就是面波。面波,它是纵波和横波在地面上相遇产生的,既有上下,也有左右的晃动。
面波它只能在地面上波动,所以破坏力极强。
地震的震级是依据所释放出能量多少来划分的。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中国科学院将地震震级分为五级:微震、轻震、强震、烈震和大灾震。
目前震级是以距震中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最大振幅的μm的对数表示。
如记录的最大振幅是mm,即000μm,取其对数等于5,则为5级地震;6级地震对应的振幅是0mm;7级地震对应的振幅是00mm;8级地震对应的振幅是000mm。可以看出,地震每增加1级对应的振幅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一般来说,6到7级就是破坏烈震;7到8级称为大毁坏震;8.25级以上称为毁灭性地震。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震源深度14公里,属于大毁坏震。而地震烈度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波及面极广。
说起汶川地震,让我感同身受。因为年正是我在郑州上学期间。我记得很清楚,5月12日的下午,我正在大学的计算机教室里面,教室在五楼。突然间就感觉到头顶上的楼板左右倾斜,开始头晕恶心,我马上站起身来,感觉整个身体重心不稳,一直在晃动。这个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可能是地震了,反应快的人已经冲出了教室。整个走廊一片嘈杂,大家慌忙冲出教室,顺着走廊尽头的楼梯跑下去。而我刚跑出来,为了一个忘在教室里的包包竟然回去又取了一趟包。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等我到下面广场上的时候,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在议论这场地震。
后来了解到,是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地震。连郑州都有了明显的震感,要知道,郑州距离汶川大概有1多公里,可想而知,那震中包括它周围得是多严重的灾害。知道后的第二天,学校便组织我们全体师生援助灾区而举行大型捐款活动。
说实话,一谈到地震,大家可能都会害怕,恐慌。所以我们更要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地震来了也莫要惊慌。如果是一楼或者平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逃出去。如果在高层不要轻易逃生,因为如果是大震你也跑不了,如果是小震你也不用跑。直接找到一个安全的三角区域躲起来,等待地震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