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胜于原著的改编,寄
TUhjnbcbe - 2024/8/25 16:25:00
马克吐温曾经戏言:“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倒过来,从衰老走向年轻,那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倒退人生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本杰明巴顿出生时是老人,却越活越年轻,最后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这种逆于常人的人生,看似荒诞的想象背后,有其想表达的深意。电影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年,导演大卫芬奇将《本杰明巴顿奇事》搬上银幕,使得这部小说原著跻身当代经典行列之中。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誉为“爵士时代”代言人,其代表作是我们熟知的世界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本杰明巴顿奇事》是菲茨杰拉德一百六十部短篇小说之中最富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故事贯穿主人公本杰明与众不同的一生:从出生时的耄耋老朽,到婴儿般无知无觉的脑死亡。一部好的改编电影不应该是简单复刻小说,而是编剧、导演在深思熟虑之后对小说进行恰当的增删或变形,使得小说与电影之间呈骨与肉、形与神的展现关系。曾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13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卓越的改编。短篇小说精悍却易显单薄,广阔的电影时长却足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在原著当中,菲茨杰拉德仅就社会舆论面对奇人奇事的冷嘲热讽展开了刻画,而同名改编电影则往里面填充了大量值得探究和回味的内容。艾瑞克罗斯不愧是能写出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的“鬼才”编剧,他通过对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原有故事基调、表现手法的改编和扩展,创造出一部主题更升华、内涵更丰富的电影,将其展现在我们面前。故事基调:小说冷峻透彻地谴责了人性自私,电影积极温暖地宣扬了人性美好小说的设定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本杰明心智和身体的年龄一致,他一出生就会说话,是个满腹牢骚的骄傲小老头。他小时候觉得小孩子的游戏无聊,更喜欢和爷爷一起抽雪茄;到老的时候思维水平降低,越来越喜欢和小孩玩。尽管如此,他的人生大事一件都没落下,只不过都反着来:做生意、结婚生子、参军、流连派对、上大学、上幼儿园,最后变成意识模糊的婴儿。本杰明的一生过得并不幸福,父亲因他异于常人的长相带给自己的尴尬而不愿意接受他;他明明18岁考上耶鲁大学,却由于长着一幅48岁的脸而被同龄人嘲笑为疯子并受尽鄙夷;周遭的人则对他充满或猎奇或恐惧的心理;妻子由于本杰明的逆生长而对他渐行渐远;儿子也害怕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会影响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强求本杰明称呼自己为叔叔.....菲茨杰拉德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上,描写出主人公人生错位的种种荒唐又可悲的场景,直指人性的自私和冷漠。熟稔的菲式反讽与调侃中,充满了世事沧桑人生如梦的慨叹,“人生一大憾事是其始也至善,一日不如一日,至其终则坏无可坏。”电影里的本杰明,即使一开始遭遇到了父亲的遗弃,却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许许多多对他充满善意和爱意的人。养母奎妮对本杰明视若己出,用爱和善陪伴他长大,鼓励他面对生活要乐观积极;矮子欧缇启发他孤独是人生常态,畏惧孤独比孤独本身更可怕;船长迈克是他成人礼的引路人;伊丽莎白让他懂得冒险和奇迹的意义;被电击了7次仍生还的老人提醒他活着本身就是幸运;女主黛西对他不离不弃的爱,更是整个电影最感人的所在。是人性的美好,让本杰明可以像个普通人一般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成长、生命、死亡......荒诞讽刺的小说,被改编成了温情脉脉的电影,于是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表现手法:小说单一的表现手法呈现了狭窄的生活圈,电影复杂的表现手法描述了广阔的人生①叙事结构原著作为一部字数有限的短篇小说,简短的篇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采用过于复杂繁琐的表现手法。小说结构是最传统的线状结构,在叙述时也只是单一地采用了正叙的方式。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正是按照从出生到死亡的顺序,将主人公的一生截取重要时间点进行描述,从而为读者展现出本杰明的一生。相对而言,电影的叙事结构显得复杂得多。或许是因为电影更长的篇幅,也可能是为了体现更深层次的人性内涵,编剧艾瑞克罗斯在电影中运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影片中看似零碎的片段其实环环相扣,每一个都蕴含着人生哲理。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现实与回忆的时间环扣影片中的现实与回忆,却被巧妙地设置为一个呼应的闭环。现实里,白发苍苍的黛西在弥留之际,与女儿卡若琳通过一个日记本,回忆出本杰明的一生,黛西的生命迹象逐渐微弱意味着死亡。回忆中,本杰明出生在一战结束的那一年,本杰明的到来意味新生。导演将现实里黛西的死与回忆中本杰明的生环扣,将夺走人性命的战争的结束与即将淹没城市的飓风的到来连接,用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交替的时空中,形成一个生与死的时间环扣,寓意着生死交替的无限循环。迷雾大海与灿烂日出的场景环扣本杰明出现在迷雾大海中,是处于对人生迷茫困顿的少年时期,而灿烂日出的场景出现在他历经沧桑洗礼,看透生命本质后。拨开云雾见天明,迷雾大海象征着困顿与迷惘,灿烂日出则象征着开阔与坦然。从迷雾大海到灿烂日出,这两个自然景象对应着本杰明不同的人生阶段,将本杰明的成长经历形成一个环扣而变得完整起来。②叙事线索和叙事角度叙事线索可以分为时间线索、人物线索、地点线索等等。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自始至终都是以时间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然而原著的时间线索采用的是一条线索,影片则是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各自展开又彼此交错,在黛西的回忆中,带领我们去看本杰明的一生。受叙事线索的影响,小说的叙事角度从第一人称本杰明自己展开,而电影由于回忆与现实穿插,叙事角度也随着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巧妙转换。③叙事手段和很多内涵丰富的电影一样,《本杰明巴顿奇事》影片中运用了不少的象征手法。比如:逆时针走的钟和象征永恒的蜂鸟。逆时针走的钟在本杰明出生那年,钟表匠为纪念死于一战的儿子而建造了一个逆时针走的大钟。时间转到年,火车站换了新钟,次年春天,本杰明以婴儿形态死于黛西的怀中。画面再切回现实,当黛西奄奄一息,而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后,影片的最后又聚焦到那个被遗忘的钟:潮水涌来,钟又开始逆时针转动了。这个魔幻的钟,代表着本杰明的一生。它第一次走动暗指了本杰明即将开启了一段逆行的生命旅程;第二次走动则意味着本杰明与黛西这一世的结束和下一世的开始,或许他们在天堂相会,这是生和死之间的轮回。象征永恒的蜂鸟船长告诉本杰明,蜂鸟这种动物——翅膀扇动形状像数字8,也意味着永恒。第一次出现蜂鸟,是本杰明与黛西爱情的开始;第二次出现蜂鸟,是黛西躺在病床上的弥留之际,随着蜂鸟飞走,黛西的生命走到尽头,也意味着两人爱情走到了尽头。象征着永恒的蜂鸟的背后,寓意着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黛西虽离开了这个人世,但她与本杰明的爱却是无法以有限的时间为丈量的一种永恒。一部电影的完美呈现不仅依托于人物的完整刻画,同时需要将人物融合进设计巧妙的情景之中,结合事物的象征意义将剧情展开。小说里单一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是主角狭窄的生活圈,电影却用复杂的表现手法描述出更广阔的人生,除了本杰明之外,那些在他人生之中各个阶段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们,一起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胜于原著的改编背后,是人性主题的升华相对于小说单调的主题,改编后的电影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关于亲情、爱情、成长甚至是死亡,或许每一个人在看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感触。①关于亲情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亲情是母爱,整部电影都在演绎爱的形式,母爱是第一曲乐章。无论是本杰明因为生产而逝世的生母,还是怀着无限善意养育他长大的养母奎尼,她们身上母爱的神圣光辉,点亮了这部电影最初的光芒。奎尼是一个寻常女人,她善良、宽容,对于皱巴巴像个老头,被自己的生父嫌弃的本杰明,她给予了无私的母爱。因为有她的存在,即使本杰明异于常人,依旧能感受到一份完整的母爱。生活在善意与爱意中,他并没有被这个世界孤立和被遗忘,也正是这最初的爱,让他在往后的岁月中学会爱,学会宽容与原谅。奎妮的葬礼上,本杰明在她的耳畔轻言:“你才是我的母亲。”照应了电影的最后,给奎妮打上的标签:有的人,她是母亲。本杰明与父亲之间的爱,建立在原谅和理解之上。因为本杰明怪异的长相和妻子难产过世的迁怒而抛弃孩子的父亲,一生都活在愧疚当中,他一直在本杰明不知道的地方默默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胜于原著的改编,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