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薇因笔下的四月天,透露出一种细腻、恬静、滂沱的美。
今年的四月,是一个悲伤的四月。
四川一位14岁的乐山女孩,因为抑郁症发作,凌晨独自站在8楼的窗台上一跃而下。
在跳楼之前,女孩幸好犹豫了片刻,然后被小区邻居看到,立即报了警。
消防员赶到时,发现小女孩的情绪非常激动,在不停地用手拍打着窗户。
他们在安抚女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她身上有自残的痕迹。
很遗憾,当时女孩的情绪并没有被安抚下来,反而越来越烦躁,最后她从8楼一跃而下。
幸运的是,女孩被救生气垫刚好接住,医院后,没有什么大碍。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她说出了轻生的理由,因为家庭和学习的压力患上了抑郁症。当晚和父母发生了争执,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很多时候,在育儿的这趟旅途中,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才是首要的事情。
近期4月14日,河南省漯河高中一名学生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位学生还是位学霸。
他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走后,他们会给你们减少作业,增加休息,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来过……”
一字一句都充满了绝望和难过,教育压力和父母的不理解与忽视,逐渐压垮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悲剧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悲剧的推动者。
2
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好心情、灵北中国,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份有效问卷,共同打造此份《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抑郁症的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抑郁症患者常听到的几句话:才多大点事,你就是想太多了;现在生活这么好,比你辛苦的人多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你何必这样呢。
轻飘飘的几句话可能是压垮那些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应该重视,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吃药,需要心理干预,不是简简单单改变想法就能解决的事情。
正是我们的忽视,有些孩子有了较轻的症状,此时又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及时给予他们关爱,反而用你要变得更优秀来严格要求他们,最后量成了悲剧。
不久前,广东一位15岁的女孩,在跳楼前拨打了报警电话。
电话接通后,她哭着说:“我给自己报个警,我要跳楼。”
接线员问她:“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还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女孩表示自己压力很大,活不下去了。
尽管她想离开这个世界,言语里透露出绝望。
但是她依旧想向这个世界求助,希望探索出一丝光亮照进自己的世界。
经过开导,小女孩动摇了自杀的念头。
最后,这个女孩问道:“你会来找我吗?你们会来救我吗?”
接线员坚定地回答:“当然会。”
正是这句斩钉截铁的回答,消防人员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此时我们不免想知道,女孩的父母呢?
很多放弃生命的人都向他人求助过,可大多数人都没有回应罢了。
3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有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与控制,受到父母的忽视、缺乏关爱,甚至有的孩子还生活在有暴力的家庭里。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的最亲近的人,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桥梁。
父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曾经看到过一个心理医生分享的真人故事,结局令人非常痛心,也非常遗憾。
医生说,她曾治疗过一个有严重抑郁症的孩子。
有天她查房的时候,那个孩子正在看书,她便随口夸了一句:“这孩子真用功。”
结果,孩子还没开口,坐在旁边的母亲,嘴巴一撇:
“用功?假用功。”
眼里的鄙夷,让那个医生都感觉到了心里有种不被尊重的愤怒,更何况那个孩子。
医生气得跺脚:“你又这样说孩子……”
半小时后,这个孩子从9楼跳了下去,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意无意地打击孩子,表面上说服自己这是在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霸凌”。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乔英子,性格开朗大方,成绩名列前茅,喜欢天文学。
这样的孩子在许多父母的眼里就是个宝贝疙瘩,但她的妈妈宋倩却认为还不够。
由于宋倩超强的控制欲,课余时间想让孩子加倍学习、刷题,英子喜欢的天文学专业不让报,休息时间想玩乐高不让玩,生生地把孩子逼出了抑郁症,有了轻生的念头。
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总会把孩子放在比自己低一层的位置去对待。
父母们总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去生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
希望孩子优秀,但当孩子达到了这个标准后,又希望孩子能够更完美。
似乎他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小欢喜里英子的结局很好,她的妈妈及时醒悟了,自己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最后对孩子放手了,把英子的人生还给了她。
但现实生活中,悲剧从未停止……
4
《人民日报》曾将父母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尽其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说: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成功的父母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出来的;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最近看了博主“丫妹啊”的视频,视频里的孩子笑容灿烂,眼睛里闪烁着纯净的光芒,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不由得感叹自己多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笑容了。
因为她会和妈妈经常去参加一些活动,有的网友就质疑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不好。
于是她的妈妈专门发了一个视频,记录下了生活中孩子努力学习、积极拓展自己爱好的点点滴滴;并表示孩子的成绩还不错,每门都是优。
在她的育儿观念里,孩子的生活不应该只是语数外,课余时间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不会带孩子去补课,而是上上兴趣班。
然后带孩子逛街、爬山、旅游、做手工、参加活动等等,这些人生履历是在课堂上感受不到的,她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长大。
正是这位妈妈开明的育儿方式,小姑娘脸上的笑容才会像阳光一样温暖,而这份笑容是很多孩子所缺失的。
无论是未成年还是已经成年的人,看着这些视频像是在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缺憾,所以博主的每条视频都很火。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从小便有一个良好的、有爱的生长背景和环境,家庭和谐父母关系和睦,那么便能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呢?
这样健全的人格在之后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在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都是一种培养。
孩子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贝的礼物,需要我们精细雕琢,才会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前不久江苏有位小女孩的爷爷就做出了教科书的示范。
小女孩去买文具却被老板“误会”说她偷东西,并让她当着同学以及店里所有人的面拿出来。
爷爷非常信任孩子,看着她委屈的样子非常心疼,立即解释孩子绝对不会偷东西。
但老板不依不饶说有监控拍下了。
爷爷一听,马上报了警。
警察来查监控后发现,小女孩只是把文具拿了一下又放回去了。
于是爷爷要求老板向女孩公开道歉,老板当时答应,但后来又反悔了。
情急之下,小女孩的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布在了网上,引起了舆论海啸,迫于舆论压力,最终老板在网上向小女孩道了歉。
这个小女孩是幸福的,有妈妈、爷爷的爱护,相信这件事的发生会让她明白自己正被爱包围着,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害怕,因为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正是因为小孩有了无坚不摧的盔甲,所以无惧生活的风浪。
无论如何,请父母一定要记住:
你是孩子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