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汉朝将军耿恭,违背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
TUhjnbcbe - 2023/9/6 21:22:00

曾经高中语文书中,有一篇名为《曹刿论战》的文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将强大的齐国拒之国门之外。

其实,这篇出自《左传》的文章,诠释了“兵者,诡道也”的战略思想。在此之前古代战争多为“君子之战”,双方在开战之前会下“战书”,并告知“约架”地点、人数、统兵将领等内容,双方只要按时到达火拼即可。

下战书的一般都是对方的使者,故此当时有一个不成为的规定:“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汉朝一位将*,违背“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定,他的结局如何?

一、古代使节的职责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大动荡时期,例如,大家熟知的春秋、战国,就曾是各路诸侯争霸的主要阶段,在不断的征战中强国越来越强,并且不断兼并小国土地。

为此还出现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强大的诸侯国在称王称霸之时,不知道有多少可怜无定河边骨。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早已崩塌,但两国交战之前下战书的“*礼“却并没有被废止。双方通过下战书的方式,通知对方交战时间和规模,双方会各派遣一名使者,将战书送到对方的手中。

这个专门负责传递战书的人既可以成为使者,也可以被称为“行人”,但和现在大家了解的行人意思不同。

这类人有专门的的官职,“行”指的是快跑或骑马飞奔,绝对不是街头上闲散溜达的行人。西周时“行人”有大小之分,《左传》有云:“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间可也”。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当时两国交战都不会随便杀敌方的使者。

但这也只是春秋时期的一贯作风,很多诸侯国之间开战,大方向上都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面子,彼此之间根本没有深仇大恨,所以一般都是演戏而已。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都普遍运用“兵法”来谋划战争,并希望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所以干脆“”不宣而战“。

这种前提下,就用不着使者了,所以也涉及不到杀地方使者。另外,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在战争中,哪怕屠杀平民也不会斩杀来使,这让很多人都十分费解。

难道不能抓住对方使者杀掉泄愤吗?如果想这么做也无可厚非,那么为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二、“不斩来使”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我双方的使者,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书信,以及战场上的一些消息,他们相当于当时的重要传播媒介,一旦把他们杀掉不仅无法了解敌方的意图,而且也无法将我方的想法传递给敌方,如果冲动之下杀掉使者,想必会耽误战机。

另外一方面使者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说白了只是负责送信的小卒而已,不会存在太大的威胁性。

所以基于这两种原因,根本没必要斩杀使者,或者说不会带来任何收益,所以谁也不会干赔本的买卖。另外,当时人们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名声,杀一个无名小卒会被世人所耻笑。

三、东汉耿恭斩来使

不过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东汉时期的建威大将*耿恭,由于为人性格鲁莽,所以经常在酒后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

公元75年,他就曾因为一时激愤,斩杀了北匈奴的使者。当时正处于北匈奴围攻疏勒城的紧要关头,作为守将耿恭已经几近弹尽粮绝了。

北匈奴大单于为了降低伤亡,派出使者前往东汉*营劝降。由于北匈奴已经占据了战争的上风,所以在言语上多有挑衅和侮辱之意。

守将耿恭不堪屈辱,将来使斩杀,并且还公然在城头将其炙烤。虽然这一做法看似很解气,但是却激起了匈奴人的报复心理。

于是便集结*队发起了疯狂的攻城战,由于耿恭寡不敌众所以力战而死。虽然汉*士气如虹,但因弹尽粮绝不敌匈奴人,当疏勒城破之时城内守*几乎被斩杀殆尽,后来“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战斗奇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结语

伏尔泰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后来被人们改为“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其实,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可能就是海啸来临的前兆,虽然古代战争时期负责送信的小兵很普通,可是擅自杀掉他们却可能要吃大亏。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朝将军耿恭,违背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