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泗水马都拉大桥以中国标准建造印尼 [复制链接]

1#

*史天天学

1.以下文艺成果中,()不是在上海“孤岛”时期产生的。

A.《花溅泪》

B.《木兰从*》

C.《十字街头》

答案:C

2.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了()。

A.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答案:A

点击空白处显示答案

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东北部的马都拉海峡,横跨着一座用中国桥梁规范建造的跨海大桥,宛如一条纽带连接着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和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的马都拉岛,这就是泗水-马都拉大桥(又称泗马大桥)。大桥总长米,主桥为米斜拉桥,主跨米,桥宽30米,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座跨海大桥。

泗水和马都拉相距只有5公里,但两岸人民长久以来只能靠渡船进行有限的联系,严重制约了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建造泗水-马都拉大桥是印尼历届*府和岛屿居民梦寐以求的愿望。自上世纪90年代初,泗水-马都拉大桥就已经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但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落地。为推动项目实施,根据当时中国*府与印尼*府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年9月,由中交集团组成的中方承包商与印尼公共工程部签订了泗水-马都拉大桥的设计、可研、施工总承包合同,承载着改变两岸人民世代隔海相望现状的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正式启动。中交养护集团承担了大桥设计以及相关研究和试验;中国路桥和中交路建负责大桥主桥及马都拉一侧的引桥部分施工。

年1月初,当整个印尼仍处于“”海啸的恐惧中时,中交集团建设团队就开始了地勘和资料收集工作。泗水-马都拉大桥桥址地处高温、高湿的海洋环境,水文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不仅赤道附近紫外线强烈,海水含盐度高、蒸发量大,给大桥的耐久性及防腐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当地高烈度地震频发,桥位处主要持力层又是多米厚的火山灰粘质粉土,强度极低,施工技术难度很大,参考何种标准成了一大难题。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发现,印尼本国之前并没有建造大型桥梁的先例,更没有适用的设计规范,当地现有的中小型桥梁多为日本、欧美等国公司采用英国或其他国家规范设计,按照惯例,印尼*府要求泗水-马都拉大桥的建设也采用英美国家的标准规范。通过实地考察、认真测算,在掌握了一手数据后,建设团队认为,如果使用英美规范,势必造成规范和标准本身的不统一,还需额外配套机电设备、过桥管线、交通工程、健康监测等附属结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建设材料也只能依赖英美等国产品,于是,中交建设者力主采用中国规范和中国标准。

然而,中国规范在印尼从未使用过,也没有相关的英文或其他外文版本,当时有一家第三国公司想介入主桥设计,指责中交建设者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并提供了另一套方案。对此,中交建设者进行了周密严谨的研究工作,以详实的数据,证实了这家公司提供的方案只能适用于中小桥梁的建造,但在高烈度地震区域、火山灰粘质粉土地基中,这套方案根本无法实现,论战的结果使印尼*府认识到中国技术的实力。

最终,印尼*府同意采用中国标准编制泗水-马都拉大桥专用的设计、施工规范,也正是这一次努力,使得泗水-马都拉大桥成为中国桥梁规范成功应用于国外桥梁建设的第一次实践。

9年6月10日,泗水-马都拉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印尼人民“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终于成真,印尼原总统苏西洛在通车仪式上激动地说:“印尼全体人民,特别是东爪哇和马都拉人民为大桥的建成而感到自豪。”

年5月,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在北京召开了“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跨海大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鉴定会。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泗水-马都拉大桥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大桥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而且填补了当地在大跨度斜拉桥和跨海大桥建设领域技术研究的空白,成功将中国规范和建桥技术推向海外,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技术成果。

如今,建成已12年的泗水-马都拉大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取得成功的代表性工程之一,它不但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也成为中国与印尼之间互惠互利双边关系的“桥梁”,成为两国在各领域开展合作的最好契机。

文章来源

中交养护集团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点击图片

回顾精彩内容

原标题:《泗水-马都拉大桥!以“中国标准”建造印尼首座跨海大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