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岁男孩假期做张考卷后崩溃毁掉一个 [复制链接]

1#
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213/4337489.html

01

失去快乐童年的孩子

宛如霜打的“蔫茄子”

最近新学会了一个词:鸡娃。

什么意思呢,就是形容家长喜欢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学习,多用于焦虑的中产阶级家长。

两岁的娃,就要上音乐课;

三岁的娃,为了通过幼儿园考试,就要请一对一的家教;

到了四岁,更是开始着手给他报各种兴趣班,生怕自家孩子落后别人一步。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一位7岁的男孩徐敬凯引起了热议。

他是个长得有点酷的小帅哥,今年刚上一年级,作业量却令成年人看了都觉得窒息。

每天除了老师布置的2张试卷之外,妈妈还要额外给他增加2张*冈冲刺卷。

仅仅一个假期,7岁的孩子就做了张试卷,其中包括份考卷+7本大题+50页自打卷……

节目里,其他小朋友都在玩闹,他只能安静地在一旁赶作业。

虽然他看上去有着同龄孩子没有的沉稳和内敛,却也因作业太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书呆子”。

但徐妈妈却觉得特别正常,满脸骄傲:“是这么规划的,如果某天我发现他偷懒了,那不好意思,再加一张,错三道题目再加一张。”嘉宾问她“为什么要给孩子那么大压力?”徐妈妈的回答振振有词:“如果让他玩,那玩过就玩过了,但是做作业的话,做完他就记住了。再加上,班里面所有小朋友的家长都在做,如果你就给他玩的话,你难道不心慌吗?不忧虑吗?不担心吗?”由此高能君可以看出,徐妈妈的观念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她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毕竟这是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道路。但事实上,长期处于高压教育下的徐敬凯,并不快乐。在别的小朋友愉快聊天、玩耍时,他显得有些自卑,有些格格不入。他说:“我不希望爸爸妈妈陪我写作业,会觉得烦躁不已。”其实,鸡娃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无非是希望把孩子托举得再高一点。只是,似乎有些用力过猛。要知道,一个完全被剥夺了快乐童年的孩子,即便在“填鸭式教育”下能够取得好成绩,也会失去这个年纪本该拥有的活力。像一个“蔫茄子”一样,沉默地让人心疼。02鸡娃的背后藏着焦虑的父母像徐敬凯这般情况的孩子,社会上并不占少数,有的个例甚至还极端些。江苏淮安的妇幼保健院的眼科门诊,接诊了一名只有一岁多的宝宝。宝宝的病情让人膛目结舌,近视多度,这个结果,刷新了该院近视患儿年龄最小记录。当孩子的父母拿到检查报告的时候,除了惊讶万分外,是满满的自责和愧疚。原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父母给孩子在网上报了早教课,宝宝每天都要对着电脑看早教视频。成年人对着电脑一整天都会视觉疲劳,更别说视神经还处于发育状态的婴幼儿。医生说:“眼睛的发育不像牙齿,没有第二次机会,一旦近视形成就是不可逆的,孩子两岁前,不要接触任何电子产品。”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抢跑超越,有些父母真的是卯足了劲,不惜违背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父母怕孩子落后于人的焦虑。越焦虑,孩子越受罪。早前在《少年说》里,一位同学大胆地鸣不平,霎那间引爆全场。一周七天全部排满了培训班课程,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他们不得不去“执行”父母单方面决定的满到爆的排期。曾有调查数据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小学生都参加过兴趣班的学习,且大部分孩子参加的课外班不止一门。有记者随机对30多名学生进行过采访,其中:22%的孩子报了不超过3门的课外班;44%的孩子报了4门课外班;26%的孩子报了5门课外班;还有8%的孩子参加的课外班竟高达7门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支撑这些课外班的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但即便如此,家长们仍然不肯松懈、咬紧牙关也要把孩子往里送,让孩子去拼、去学、去争取。问起原因,多数父母觉得孩子童年太安逸的话,以后就会吃苦。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父母自身的焦虑,对未知的恐惧,对自我和孩子的不自信......让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更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可以说,鸡娃的背后,只是属于父母的狂欢,代价却是内心藏有万般委屈的孩子。一个不见天日的死胡同,一个扭曲孩子、争强好胜的竞技场,结果必然两败俱伤。03过度鸡娃结果只会毁掉孩子人生记得节目里,徐妈妈说过一段话,等到毕业出来,人家叫你“小徐”还是“徐总”,这是两个概念。此话一出,饱受争议,有人说她虚荣,有人说她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如此,徐妈妈的“鸡娃”教育,还常常伴随打击教育。凯凯曾说过一句话,很让人心疼:“妈妈说我不好,男孩子女孩子都比我好。”在妈妈的不断打击否定中,徐敬凯内心住着自卑的影子,他越来越不自信。他开始怕输、畏难、怕表现得不好、怕比不过别的小朋友,那样妈妈就会不喜欢我。所以在小朋友们表演才艺时,明明擅长街舞的凯凯死活都不愿上台表演,因为他怕输、怕跳的没有别人好。凯凯真的跳不好吗?不是,一直坚持学习街舞的他其实跳的很棒!只是他没有自信。这个长期被比较、被否定的孩子,已经逐渐失去了肯定自己的能力。还记得,一篇名为《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难以想象,一位高考状元居然说自己患上了抑郁症,逃课、失眠,几乎自杀。而这一切与她身后的妈妈有关:妈妈很在意她的成绩,初中时期她成绩退步了,到了年级18名,妈妈就急了。之后的每个寒假,她几乎每天被强制着凌晨6点起来学习。可妈妈还是很生气骂她:“你现在已经废了你不觉得吗!”上了高中,妈妈变得更严格了。参加象棋社团,被严厉制止,整个高中的所有假期,她连出门玩一次的资格都没有。她问,我们学校第一名都可以出门玩。妈妈来气了:你不是第一名!就这样,妈妈在身后挥着“鞭子”,她在前面拼命学习、拼命跑。整整三年,成绩、考试,成了生活中唯一的一件事。后来,她终于成功,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大录取。然而,到了那里她才知道,自己就是一个“土鳖学霸”,除了吃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手机导航都不懂。周围都是牛人,二百多人里,她的排名一度掉到名。妈妈又急了,骂她:“你配不上北大!”那段时间,她开始不停地地梦见自己退学重新考试……她如此形容自己的痛苦:“自己在一口深井里,水位越来越高,我面临窒息。其他人都在井口欢声笑语,但没有人能看到我。”妈妈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但却用力过猛,险些毁掉孩子光明灿烂的一生。谁也不知道,无数个抑郁的夜晚,这个可怜的孩子流着泪,想过多少次自杀。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那些焦虑,看似无形,压在孩子身上,却是一座大山!复旦张汝伦教授也说:“家长在培养孩子上也应该扬长避短,最主要的是照顾到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武断地把孩子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如果孩子没兴趣,硬逼着孩子去学,是学不好的。”真正的要孩子成才,一定是要顾及到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让他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否则,如果一心死磕成绩、独断专制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那即便将来他真的出了成绩、拥有了选择权利,也已经断了翅膀、没有了选择的能力。04世界功利,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理想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的孩子终会成为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一生。如果父母能放平心态,不过分追逐分数,放宽眼界,不焦虑于眼下形势,那么孩子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正如作家路金波所说:

“不要给孩子塑造一个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

要给他看星空、海洋、恐龙、神话、圣贤。这样,等他长大的时候,他就有足够的胸怀容忍各种无趣的生活。”

人生之路漫漫,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赞”或“在看”~愿我们成为孩子的助力源,让我们的孩子,都能看清前进的方向、能直面挫折的挑战,活得精彩,活出自己!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父母堂(ID:askjane)、智慧父母V(ID:zhfm)、男孩派(ID:boydj)及网络,由书链综合整理。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