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照例有个一张图总结)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我来介绍几款
金融主题桌游
过去这个假期我哪也没去,在家里研究我淘来的几款桌游,今天给大家种个草。
这里也提前声明下:很帅的投资客跟以下游戏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Game#1
现金流游戏
不少入门理财投资的人,最早看的都是《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书籍。
作者还发明了桌游「现金流」,也就是我今天的推荐之一。
截图/现金流游戏
进入这个游戏,你会抽中一个职业角色,可能是卡车司机,可能是律师医生。
接下来,游戏会模拟这辈子会遇到的各种现金流事件,比如——
游戏的小目标是,财务自由。
很多人都没理解什么是财务自由,在《富爸爸穷爸爸》里其实有过一个很好的定义——
被动收入日常支出
被动收入相对应的是主动收入,两者都是赚钱的主要路径。
所以游戏的首要目标就是,不断增加你的被动收入(股票分红、出租房产得到的租金、债券利息等等)。
一旦被动收入可以超过日常支出,那么你就「财务自由」了:你可以不用继续打工了,靠着被动收入也可以满足日常支出,可以去追求其他的理想了。
游戏除了科普「财务自由」这个概念以外,还很好地科普了会计的两张报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
表格/现金流游戏
我觉得看完《富爸爸穷爸爸》后,再玩这个游戏还是挺能巩固书里头的知识点的。
现金流游戏也有App/在线版本。
不过呢,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下:《富爸爸穷爸爸》里头有一部分观念,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
它的核心假设是,房子会带来正向的现金流,而且长期来看房价是上涨的。
首先,前面半句在中国不一定成立。
根据诸葛找房的统计,上半年全国50个重点城市的租售比(月租÷房价)只有1:,换算成年回报率大概只有2%左右。而如果咱是5%的年化利率按揭贷款30年的话,每年大概要偿还房价的6.5%。
而美国等地方每个月的租金收入之所以可以高过要付的按揭还款,一方面是因为租售比比较高(一般在1
1:),另一方面则是贷款利率很便宜,美国有的银行按揭利率还不到2%。
另一方面,后半句很多时候在全球范围都是不成立的。
而《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的一部分理念,其实也是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比如他在一些书里鼓励内幕交易,或者是用特殊架构来绕开监管去炒房等等(是不是和某库论坛很类似)…
顺带一提,他自己的公司也在年申请破产了。
Game#2
庞氏骗局
所谓「庞氏骗局」,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
一开始,骗子会告诉你,有个很赚钱的大项目。
然后他会给你承诺一个很高的回报率,比如3个月给40%的高息,吸引一批原始资金。
3个月到期后,骗子会用新募集来的钱,来填已经到期的本金和利息。
骗子通过这样取得老会员的信任之后,老会员会持续投入。
直到哪天募集到足够多的钱,骗子就会跑路,留下一地鸡毛。
而这个游戏呢,完美地复刻了庞氏骗局。
截图/庞氏骗局桌游
参与这个桌游,每个人会扮演一个骗子。
你要不断地募资,用来填你之前轮次承诺要付的本息。最后哪个骗子的现金流断掉了,TA就输掉了。
截图/庞氏骗局桌游
Anyway,游戏归游戏,教育意义还是挺重要的。
我身边时不时就会有朋友跟我吐槽,说自己家里的老人被庞氏骗局给盯上了。
它们通常有着不同的「壳」,可能会包装成「理财产品」,或者是「金融创新」,要么是「数字货币」,什么概念火就炒什么。
不过这些钱并没有真的拿去投资什么赚钱的大项目。
要是真有可以三个月赚40%的项目,骗子们为啥不去银行贷笔钱自己投掉呢?
也有一些老人是明知故犯。他们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批。
与其选择这种概率不由自己决定的「投机」,为啥不去澳门玩几把呢?至少人家还会把概率和赔率清清楚楚地告诉你。
Game#3
Monopolydeal
这个游戏是「大富翁」的纸牌版,我们大学的时候超级无敌喜欢玩。
截图/MonopolyDeal
本质上跟棋盘版本类似:收集尽可能多的物业,向其他玩家收租。
胜利条件是集齐3套物业。
以前玩大富翁会有个疑虑:钱越多的玩家,越容易买到更多物业,也越容易得到更多租金。
这不正是「马太效应」?也就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还好游戏里头有各种功能卡作为平衡,比如「均富卡」之类的可以共同富裕一番。
所以落后者还是有办法逆风翻盘的。
另外就是卡牌版的大富翁,物业不需要金钱也可以直接获得(直接下物业牌就行),这也进一步减少了马太效应的影响。
整体来说,我觉得是个运气和智力相对平衡的一个游戏。
Game#4
量化宽松
这款游戏是同事推荐的。
我看了下,中文版还在众筹,得等到明年6月份才能发货,所以我买了个英文版的先玩着。
截图/量化宽松桌游
所谓「量化宽松」,其实就是中央银行开足了马力,不断印钱。
央行会发行大量货币,拿来买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手头上持有的各种债券。
银行拿到大量资金后,会拿去给到企业,或者是个人,这样可以给实体经济也带来资金。
一般量化宽松会发生在经济特别差的时候,比如8年的金融海啸,以及去年疫情带来的冲击。
当然,央行也有其他放水的方式,我在之前也写过一篇科普文章,大家可以点这里回顾。
我一开始还觉得,「量化宽松」这个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
实际玩起来后才发现,它其实跟拍卖类的桌游更像一些。
每个玩家担任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每一轮大家会以拍卖的形式竞拍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大而不倒」,需要被「紧急救助」。
救下公司可以得到积分,最后算算谁的积分多。
拍卖的金额无上限,换句话说,你作为央行可以随便印钱。
不过最后统计积分的时候,印钱最多的那个玩家自动成为最后一名。
某种程度上,目前美国正面临着类似的抉择——
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冲击,美国的央行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大量印钱,拯救经济。
不过随意印钱,也带来了居高不下的通胀,这个我在以前的推送中也详细科普过。
*注/核心PCE为美联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