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看过一套日本拍摄的系列电影《日本沉没》,影片中,日本这个四周环海的岛国被无情的海啸、地震以及火山爆发所毁灭。虽然这只不过是电影演绎,但是在许多日本人的心中却真实存在着这种恐惧。不断的自然灾害让日本人为之心惊,生怕真如影片演绎一样,大海怒吼,继而火山开始咆哮,而后地震将岛国断为几截,更可怕的还有核泄漏,最终大部分地区所有的一切将沉没于海底之中,变成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近些年,日本的天灾确实不断,比如关西台风、北海道地震等等在平成末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增加了太多戏剧性的元素。日本天灾之多早已非新鲜事,但也习以为常,但不管平时如何未雨绸缪,意外总会发生。当灾难一而再发生,除了化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永恒的创作的主题,始终某程度上幻想是现实的折射。
灾难题材的各类创作在日本的文化中是历久不衰的题目,作为其延伸,“废墟”作为灾难的“残像”也经常出现,为此日本人在百年之中,几乎写尽了所有灾难,好像这些灾难最终一定就会降临到日本一样。日本人对灾难与废墟达到着迷的境地,甚至为此幻想出注明的怪兽哥斯拉,这只巨型怪兽最初是在被幻想出来,它的出现将战后重建的东京再次踩个稀巴烂。而后日本又推出了奥特曼(咸蛋超人)系列,在60年代初期,奥特曼每周保准会打倒一只怪兽,不过顺便将也将市中心摧毁一次。日本甚至把大猩猩“金刚”也搬到了日本的作品中,让其在大战哥斯拉的同时,将东京等大城市搞得一塌糊涂。
被摧毁的关西机场大桥
日本视觉文化中特有的灾难与废墟,存在互为表里的复杂二重性。一方面其代表着战争或天灾的后果,定格在被肢解的建筑上,强调人类文明和现代都市的毁灭;另一方面又隐藏重建的可能性,投射出文明再生的希望。
小松左京于60年底写作的著名灾难小说《日本沉没》,在发行后曾经令日本人感到不安。这部著作终于在年第一次改编成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故事描写日本列岛因地壳发生运动,导致了海啸、火山、地震的爆发,最终一切全部沉到海底。沉没之前,日本*府预先将资产转移到他国,日本人也成为难民,分散世界各地。当然有些国家愿意接收,有些拒绝接收。日本文学界大学者巽孝之将这个结局评论为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进入全球化的表象。这结局的处理也隐隐扣连着长之已久的日本人与犹太人对读,国家实体的消亡,使民族性成为某种信仰、甚至文化资本。
北海道地震后的山坡
当然,灾难与废墟的意象不可能固定不变,在历史社会的推移、加上文化的消费与生产,创作与解读同时会出现转折。从70年代开始,日本的文化充满物哀色彩,大有日本不毁灭誓不罢休的态度。甚至还在80年代拍摄出《铁男》这一类型的怪异电影。影片中变异体上班族在结局决定要摧毁日本,除了影射出衰退的经济,也投射出日本人对未来的不安。
如今灾难频频的平成末年,无论在年号抑或是意象上,说不定会成为下一个“零年”。但看福岛核电厂的无尽问题、关西机场恢复正常遥遥无期,乐观的“复兴”恐怕难再复!
日本沉没剧照
最后笔者问个小问题:如果岛国真的沉没,那些难民你是否愿意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