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光谱屈光地形图,你还没听说 [复制链接]

1#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www.shcymc.com/2020/hongguanjingji_1114/26318.html
近几天,多光谱屈光地形图(MRT)开发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老朋友,尤其是视光领域的伙伴都打电话来问候。

有的询问了些技术细节,有的则提出要试用或购买,还有的用了比较浮夸的赞美之词,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过说归说,MRT确实像这些朋友说的那样,能够提前预判近视的发生发展;能够让OK镜的验配更加精准、安全;也能让更多的家长朋友理解OK镜的优势、选择OK镜(这对孩子、医生和讲究诚信的商家定是一件乐事!)

害羞中的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小骄傲的,所以今天简单写上几句关于MRT的介绍。

1

周边离焦理论

相信视光界的朋友对“周边离焦”这个概念都不会陌生,理解这个概念,“屈光地形图”的价值就一目了然了。说来惭愧,我本人接触这个概念时间也不长。在我漫长的眼科临床工作中,思维中用的都是教科书里的老观点:调节过度是导致近视的根本原因。

调节学说只考虑*斑(中央区)的聚焦问题

这个旧学说在某些领域里是符合大家感受的,比如看书多的人,写字离得近的人容易近视,但在某些问题上就遇到了挑战。

比如通过“过度调节”始终无法获得满意的近视动物模型,比如这个学说解释不了降低调节力的眼镜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控制近视……

尤其是当大家发现,对调节没有多大影响的OK镜可以控制近视发展的时候,调节理论就不太站得住脚了!此时,大家想起了另一个理论:周边离焦。

离焦学说基本可以解释目前所有的视光现象

这个理论认为,造成近视的根本原因在于:*斑周边的成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远视性离焦),于是眼睛就有了不断延伸,形成近视的驱动力。

不要小看这几行字,这有点相当于近视研究领域的日心说!很快大家发现,几乎所有的近视现象都可以被这个“日心说”-周边离焦理论解释,比如为什么框架镜容易加重近视,能够把周边成像聚焦在视网膜前(近视性离焦)的OK镜能抑制近视。大家通过给动物戴眼镜、形成远视性离焦,可以形成稳定的动物近视模型!只在下方给实验动物形成远视性离焦,对应的上半部眼球果然延长了!远视性离焦的人群比近视性离焦的更容易形成近视!实验室证实,远视性离焦和近视性离焦能够诱导一系列相反的分子递质反应和基因转录,从而促进或抑制眼轴的延长……

此类证据不胜枚举,包括国内的周行涛教授、李筱荣教授、何燕玲教授、杨智宽教授、蓝卫忠教授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文献和研究发表。

蓝教授的讲课幻灯截图

当然国外的研究就更多了,总体上大家有这样一个信念:通过周边离焦的检测有望提前预测近视发生发展,OK镜或者其他的近视矫正方法应该通过周边离焦检查来指导和监督!

2

周边离焦的检测

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周边离焦很重要,但是却很难去把这个检查作准。

在上世纪70年代,Hoogerheide就把眼底离焦分成了5种形态,并首次得出结论:Ⅰ、Ⅲ、Ⅳ型容易近视,尤其是I型。他采用的是手动验光的方式,也就是患者眼睛每转一个角度,就验一次光……

Hoogerheide教授证实眼底离焦状态可以预测近视

进入电脑验光时代的今天,我们有了开窗式电脑验光仪,速度快很多,但患者还是要依次地朝各方向注视,如果检查两三个点,也就算了,要是像Hoogerheide那样检查20个方位,会把人活活累死,无论医生还是患者!

开窗验光仪、像差仪也不适合大量方位的检测

麻烦还是其次,关键是不准!

在这二十分钟的检查时间里,患者的调节会不由自主地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就好像人的呼吸,你能保证在二十分钟里,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强度都一致吗?

大家把这么长时间里,不同眼底位置的不断在变化的屈光值进行比较,真的靠谱吗?所以周边离焦对于医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概念,大家知道近视防治的宝藏就在这个箱子里,但就是拿不出来!

澳洲一所实验室的周边离焦检查设备()

国外有些实验室虽研发了一些可以更方便检测周边离焦的设备,但几乎都在实验室阶段,只能发论文用。

这个时候,我们来了!

3

多光谱屈光地形图(MRT)

MRT的诞生过程,其实有些戏剧的成分,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多说了,至于一些技术细节,比较枯燥,这里也不太适合讲。总而言之,我的团队在前面几年里已经积累了非常深厚的软硬件优势,可以把视网膜分成非常微小的区块,进行独立的验光检查,不得不说,多光谱真的是非常的强大!目前我们能够实现在3~5秒的拍摄时间里,完成百万级密度的屈光测量,因此避免了传统方法所导致的准确性、便捷性问题!给大家看一些图片好了。

这些都是我们实验室研发人员的屈光地形图结果,大家看到最左边的,像火山口一样的就是Hoogerheide教授当年发现的,最容易近视的Ⅰ型,周边逐渐抬高的部分就是传说中的“远视性离焦”。

放大点给大家看个清楚

而最右侧的V型一般不易发生近视,这种周边大脚印样的凹陷就是所谓“近视性离焦”。

Hoogerheide教授所说的V型,老冬叫他“大脚印”

可以想象,未来,医院都会配备MRT检查,这样就可以告诉每个家长,他们的宝宝是否会在未来近视,从而提前预防。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尽早知道这个风险,而不是等着医生在两年后对他们说:“你已经近视了,现在做什么都晚了!”,那不成事后诸葛亮了……

还有下面这两幅图也非常有意思,是OK镜佩戴前后的对比。显然所有的家长都希望看到上面的样子,如果是下面的结果,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神配OK镜就不是特别划算了。

到目前为止,OK镜的验配还只能靠经验,医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控制的好,有的人效果就一般,相信未来,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有的朋友说,那会不会很多人就不得不放弃OK镜了,是不是会影响商家的利益。

我是这么想的,第一还是要先保证患者的利益;第二通过这样的方式,OK镜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会有更多的人相信OK镜,选择OK镜,销路只会变得更好。

最后,MRT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能够方便医生对患者进行宣教。

为了能让家长理解OK镜的价值,我们常常要和他们沟通OK镜的意义,上面这个图非常浅显易懂。

左边是孩子现在的状态(图例是完全正常的结果),如果选择了中间的框架镜,度数就越戴越高,选择了最右面的OK镜,就比较容易地形成了近视性离焦,一下子就控制住了。医院测试的时候,发现很多本来就要放弃OK镜的家长,做了MRT检查,看了上面这幅图,一下子就理解了近视防治的机理,很认真地配合后面的验配工作,我们觉得还挺欣慰的。

4

总结

最后再说两句,可以自豪地说,在全世界,我们是第一个实现在几秒钟完成百万级密度,45°范围,色差级精确度周边屈光检查,并完成商业化团队。

发明是我们的事,医院,帮到青少年提前预防近视,指导OK镜的验配就是另一个战场的工作了,估计我们还会配合医生去作很多的创意、升级,应该够我们未来喝一壶的了。最后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多光谱技术,也感谢文章中提到的国内外专家,你们的论文和发言给了我们巨大的灵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