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中国进入通缩时代。那么通缩到底好不好,你希望物价更便宜吗?如果工资也降低呢?
网上经常有人讲段子,问说你消费降级了吗?怎么降的?男生回答说我开始碰老婆了,女生回答说我老公看上去顺眼多了。玩笑归玩笑,但它准确描述了当下现状——消费降级。
猫眼数据显示,24年圣诞平安夜电影票房收入3,万,仅为年的不到三成,暴跌为13年来的最低点。除了电影,人人买得起的可口可乐也出现业绩下滑。24年Q3季度财报显示,可口可乐在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销售额下滑4%,但在其大本营的北美市场却同比增长了12%。
以上属于酌情消费品,还不够代表性。咱们再看一组数据,北京11月份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同比下滑14%,上海11月份社零同比下滑13.5%,二者均创下24年最大下滑纪录。而在20年疫情之前,国内社零同比增速从没低过8%,却在23年之后开始走低。
综上可见,消费降级不分行业不分城市,而是全局降级。那么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困局呢?答案是通缩。
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下跌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相对。这时问题来了,物价便宜不是好事吗?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说通缩的危害。
第一,当预期价格不断降低,消费者会推迟消费,不敢花钱,也不愿投资。
第二,商品价格降低,但成本不变,导致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倒闭。
第三,企业盈利减少,裁员降薪,使得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削弱消费能力。
第四,实际收入下降,但债务维持不变,所以实际偿还的债务负担会加重。
不难发现,通缩是一个连锁反应,商品不断降价,流通货币减少,所以钱越来越值钱,居民拼命攒钱,企业见天裁员,随着失业率升高,居民更没钱消费,没消费商品继续降价,自此形成恶性循环。
通缩到底有多可怕呢?这么说吧,任何国家都有十几种办法去抑制通胀,但是至今,还没哪个国家成功战胜过通缩。所以主流经济学家一般都主张温和通胀,因为通缩等同于宏观经济的癌症。
最典型的通俗案例是年美国大萧条,以及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大萧条有多惨呢?年到年间,约有-万中学生辍学,1,万美国人失业,失业率一度高居25%,无数人的资产一夜变成负债,普通人找不到任何工作,各地饿肚子领救济的穷人队伍常常要排出好几个街区。
日本在90年戳破泡沫后,随即被通缩魔咒控制,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一两年间化为乌有,出现许多来不及脱身的套牢族。恐慌心理使得消费和投资双双收紧,不仅毁掉了泡沫成分,也砍伤了实体经济。
至于中国会不会走日本老路,我们后面细说。先来看看眼下的状况,到底是通缩还是滞涨。
在经济学上,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出现连续下降,既标志着通货紧缩。如果按这个标准,中国在23年的Q3季度就已经进入通缩阶段。如果时间再拉长一点,情况则更为紧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4年9月份,中国的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18个月处于负值,是年有数据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通货紧缩。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增幅从22年10月到24年11月,已经连续下跌了26个月。
有人说不对啊,通缩不是物价便宜吗?可我现在吃顿烧烤它都涨价。的确,24年一整年,在居民消费体验上,一方面水电燃气蔬菜水果肉类,甚至街边摊价格都在上涨;另一方面,房子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等等竞争非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还有酌情消费品,例如化妆品酒店奶茶店,营收也在大幅萎缩,尤其是奶茶店的倒闭潮,可以说势不可挡。
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说生活必需品在通胀,非必需品在通缩,还有人说微观在通胀,宏观在通缩,既通胀又通缩,是不是有点迷糊?难道资本主义的指标真的无法衡量中国的革命形势吗?
这个问题我们话分两头。首先通胀水平不能只看物价,还要看货币流通量。中国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了吗?你比往年赚的多了吗?相信很多人会说,并没有,而且还因为生意赔本、单位降薪,收入变少了。
如果把市场比作一间屋子,流通货币就是空气,通缩就好比屋子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最后大家都会因为缺氧而倒下。既然流通量减少,就不能只盯着水电猪肉涨价的一两块,而不去看房价贬值的几十上百万。
举个例子,李雷20年花万买了套房,然后下楼吃顿烧烤庆祝乔迁,买单花了,感觉好便宜啊。25年的今天,韩梅梅花万买下了李雷那套房子,李雷为了庆祝脱手,同样下楼吃顿烧烤,买单一算,这时候李雷肯定立刻掀桌子,说我去怎么通胀了。同样一套房,同样一顿烧烤,旁人都觉得李雷是个,只有李雷自己觉得通胀了,因为他只看到烧烤在涨价,却忘记房子亏了万。
至于烧烤为什么涨价,这就要说起另一头提振消费拉升CPI。
24年10月18号,财新报道,六大行及招商银行集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幅度为5-40个基点。这是继24年7月后,时隔不到三个月的再度下调,也是自22年9月以来第六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
24年5月,中国多地上调水电燃气价格。根据估算,本次公共事业平均价格上涨6%,将拉动CPI和PPI分别上涨0.3和0.7个百分点。消息一出,有人发现A股的水务燃气和电力板块纷纷走高。
时至年关,再看年内CPI变化,确实是有效果的。总的来说,这波操作的逻辑就是,既然你不愿意花钱,那就强制你花钱。换言之我们并不是通缩加通胀,而是在承受治理通缩的代价。所以通缩就是通缩,不用发明新词说什么停滞性通胀。
实际上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