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俗语说瘟疫始于大雪,衰于惊蛰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1#

——百虫苏醒,阳气上升。

农村古语云: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雪、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所以——惊蛰来、瘟疫去。生活在农村,时常耳闻这些古人谚语。它可以说是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涉猎之广,更是无一部书籍所能媲美。千百年来,病毒一直存在,这是不争之事实,而历史上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那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那咱们就从气温上入手揉碎了讲一讲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却惊人的相似!翻开史书,自商周时代起历史上的瘟疫频频发生大大小小有文献记载的多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循环反复着。其实各种疫病在历史上基本都是处在大灾之后暴发。譬如明朝崇祯末年瘟疫,当时的天气状况就是处在“小冰河”时期奇寒无比,整个国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

在古人看来,始于大雪,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而在冷暖交替之时,人的抵抗能力较差!这个观点和现在的科学研究一致。发于冬至,冬至这个节气作为寒冷气候的开始。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天,万物都在修整,人体阴气渐旺阳气转弱,此时身体虚弱需要养生。人体免疫力变得低下,那么就很容易招惹病毒上身,导致病毒上身之后无力抵抗,这也是瘟疫大部分发生在冬至之后的一个原因。

至于生于小雪、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这个过程就不难理解了。医疗水平低下、信息交流不便,朝廷对于民间的执行管控能力更是低下,面对具有传染性的疫病,只能是听天由命。抵抗得了的就生存,抵抗不了的就被淘汰,所以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常常是大面积的染病死亡,十室九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条件有限的古代,对于瘟疫为求自保古人做出这样的总结,这是大智慧的结晶,古人诚不欺我。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涉及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发生后,各行业受创,譬如餐饮娱乐这些生活服务业和工厂等。好多人不复工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就好比塌了一半。尽管每个人境遇不同,我们身处社会中都是一张多米诺骨牌。你无从得知,哪张看似不起眼的小牌倒下去,也许就会引发海啸一般的剧烈反应。

在疫情期间看到了一线的医生护士这些白衣天使们的无私奉献,他们面对疫情,舍小家顾大家救助更多病人,可以说他们是最美的人,好多爱心人士的捐款和爱心,让我懂得了生活更深的意义。为“逆行者”点赞!如今,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先进,相信很快就能渡过难关,众志成城。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护养生,起居方面,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保持精神愉悦。饮食方面,宜多吃养肝护肝类的清淡食物,如菠菜等,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春天从不爽约,只是我们和这个春天的约会有些迟了。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没到来,但是此时

花草树木,似乎提前得到了消息。它们按捺不住,已经发芽、展叶、开花。把春的气息带给人类。年注定将拥有一个特殊的春天!很多风光也许我们无缘得见,很多场景也许过眼云烟,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一定要看在眼里,也要种在我们心中!不管在那里,只要不负春光就能收获满满。今日惊蛰愿所有美好,与春天一起醒来!

那么对于这句俗语,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